魂铸山河
一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文/李春新(四川大竹)
1937年的秋
锈蚀在铁轨的皱纹里
鸽哨断成玻璃碎片
坠落在护城河的锈色涟漪
弦索浸在血色的暮霭中
每声婉转都沉成水底的甲骨
老槐树的年轮里
嵌着半枚未冷却的弹片
老舍笔下的鼓书人
铜板叩击着裂纹里的秦腔
声浪撞碎在城墙的弹孔
溅起满地颤抖的月光
弄堂深处的量尺垂着旧布纹
银针在月光里打捞星子的碎片
碎布拼成山河版图时
针尖挑破的血珠渗成地图上未干的红
防空洞的石壁吸走所有声响
烛光在纸页上凿出晃动的窗
他用冻僵的手指蘸着烛泪
让“正气”二字在凝血里站成新的岩矿
艾青的鸟喉咙结着冰碴的年轮
啄破云层时漏下几粒星子的啼血
羽毛飘落成信笺上的破折号
指向地平线外未写完的春天
宣纸上的墨痕正在洇开硝烟
每道折痕都生长成刀枪的形状
那些未干的泪痕里
游动着长江黄河的断章
村口的老槐树又抽出新芽
皲裂的树皮间露出半截铜哨
风掠过它的每一道纹理
都在吹奏血脉里的密码
今夜,穆旦的诗句穿过钢筋森林
像蒲公英种子落入解冻的土壤
在新时代的晨光里舒展根须
把星星点点的诗行长成森林
老辈人说胡杨扎根的声音
和当年银针穿过布帛一样轻
而所有沉默生长的事物
终将在某个清晨掀起风暴
在方宝庆的铜板凹痕里
在艾青笔尖的裂痕里
在每个缝补岁月的掌纹里
民族的魂魄正以锈色为墨
在时光的宣纸上
拓印出永不褪色的山河
注明:《魂铸山河》以凝练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创伤与文明韧性的交织图景,核心亮点可概括为:
1. 以物载史的痛感书写
用“铁轨的皱纹”“玻璃碎片般的鸽哨”等意象,将战争创伤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存在——锈蚀的铁轨是时光的伤痕,沉底的弦索化作“水底甲骨”,让历史的破碎感穿透文字,如冷铁触肤。
2. 平凡者的史诗性瞬间
鼓书人敲铜板、裁缝用银针“打捞星子”、老师“蘸烛泪写正气”,这些日常劳作被赋予神圣仪式感:民间艺人的音律是缝合伤口的针脚,匠人掌心的老茧里藏着比史书更温热的文明记忆。
3. 时空折叠的生命隐喻
老槐树“年轮嵌弹片”记录创伤,新芽却“抽半截铜哨”奏响新生;胡杨扎根声与银针穿帛声重叠,让西北荒漠与江南针线跨越时空共鸣,暗示文明在断裂处生长的韧性。
4. 语言的陌生化诗意
“血珠渗成地图上的红”将个体疼痛与家国版图勾连,“月光里打捞星子碎片”用通感打破感官边界,使平凡事物焕发神性光芒,如用锈迹作墨,在时光褶皱里拓印民族的精神纹理。
整首诗不写宏大战争场面,却在铁轨锈痕、针脚血迹、树疤新芽中,听见一个民族以疼痛为弦、以希望为歌的深沉心跳。
作者简介:

李春新,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天府洔人》编委,四川词协会员,现任某大院党支部书记。先后在《达州晚报》,巜当代文学家》,《天府作家》等发表了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