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祭关圣
文/秃山情
泱泱中华五千年,龙脉传承耀四方。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无数的仁人志士和先民们曾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农历五月十三这个看似极其普通的日子,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最神秘色彩和富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民间传说关圣帝君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蜀国大将关羽做为“武圣”,在儒、释、道三教中均受到尊崇。在佛教中他被尊封为“伽蓝菩萨”,即佛教的护法神;在道教中被尊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儒家将其与万世师表——孔子并列,被尊称为“武圣”。自古以来,关帝文化体现了忠诚、信义、仁智、勇武精神,引得无数华夏忠勇、侠义之士皆奉为楷模,竞为折腰被誉为“千古忠义第一人”。全球各地的关帝庙在这一天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以致缅怀和纪念,同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民间传说这一天又是关公磨战刀的日子。有些地区把这天当作“磨刀节”来庆祝,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关公磨刀斩貂蝉;二是关公磨刀斩除致使人间干旱的恶龙;三是流传千古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天。
当年义薄云天的关公接到东吴包藏祸心的邀请后先磨青龙偃月战刀,而后只身一人过大江、独闯敌穴成就千古绝唱。据传这一日上天必降微雨或阵雨,寓意为关公磨刀用的“磨刀水”或“洗刀水”,雷声就是磨战刀的声响。
这一天又称作“竹醉日”,是历史悠久且非常别致的一个传统民俗节。相传这一天竹子因醉酒而移植时容易成活,还会长得特别茂盛。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视为高雅脱俗的象征,在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子呤诵的海量墨宝中也涉及到了对竹醉日的描绘。如宋·晏殊的《竹醉日》“苒苒渭滨族,萧萧尘外姿。若能乐封殖,何必醉中移”。再如南宋·魏了翁的《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诗“艳艳洒妆斗桃魏,冥冥花影逢石丁。醉生梦死何如竹,三百五十九日醒”。可见“竹醉日”传说之久远和影响之广泛。
这一天有些地区还称作“雨水节”,也就是下雨节、雨神日。在相关地区的龙王庙里举行隆重的“迎龙祈雨”祭祀活动,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安康,年丰岁稔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名叫圣衍的五爷生日。五爷又称作广济龙王菩萨,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是一位有求必应、应之必灵的掌管天下财富的龙财神。五爷的信徒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法会,用供奉金元宝、财源库和聚宝盆等法宝来祈求财富和好运。五爷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尤其是名闻遐迩、香火最旺的五台山五爷庙成为佛教圣地中独具道教文化特色的符号,是佛道文化相融的明证,成为每年吸引千百万海内外游客前往五台山游玩和朝拜的打卡地。
综上所述,五月十三可以说在悠悠岁月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民间举行各种祈福的活动日、祭祀日和纪念日,充满神秘色彩、保留独特民俗和深蕴文化内涵的重要日子,流传着许多不朽故事和动人传说。在这些所有活动及民俗来看,影响最广、声势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莫过于遍布全球一百六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关帝庙里举行对关圣大帝的朝拜、纪念,表达了民间对忠义精神的极度崇敬。
关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将和忠义的象征,其封号经历了从“侯”到“王”再到“帝”最后至“圣”的演变,历经一千八百多年和数十个封建王朝。许多帝王通过累次加封,最终使他的谥号长达十八个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体现了历代封建王朝和民间对其神化与推崇。
梅加关帝庙做为华夏大地上数以百万计的关圣祭祀场所之一,这一天也举行一年四季中最为隆重的公祭活动。天刚拂晓,由每年新当选的关帝庙社火会头,负责洒水清扫、洁净无尘后去打开铺着红地毯、平时紧闭的一排三门之中的中间大门。大门两边门框上挂着鲜红的绸缎,门楣上点缀着一朵斗大的红花,寓示着富贵、吉祥和繁荣昌盛。在大殿周围及山门、照壁、牌坊等处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插上不同色彩、迎风招展的三角龙凤彩旗,显得神圣、庄重和喜庆。庙里的烛台、香案和点灯箱里摆满了七、八个会头提前忙活了一整天的排列整齐、层层叠叠的酥油灯!
当“日上三竿百鸟鸣,花瓣纷飞阳气升”时,所有在家和县镇附近居住或打工、做生意的乡亲们带着香表、桑面、供果、酥油(过去是菜籽油)和美食或步行、或开车、或骑着电动车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庄祈福与保平安的圣地——梅加关帝庙。接踵而至的人们当踏进庙门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自觉地焚香化表祈福,诚心祷告还愿。人人都带着虔诚心态在喧嚣的尘世中,努力寻得一方宁静的港湾,摒弃杂念,心怀慈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聆听内心的独自,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等到十点左右大多数人员到齐后,祭祀活动才正式举行。首先由年长人员整面净手后一般都戴着口罩去点燃提前准备好的一千零八十个酥油灯,青年人们则分头准备锅灶、烧茶水、敬供果、献馒头、辟柴火、笼牛粪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在庙院东西两侧立有高三米左右形似宝塔的两个煨桑炉。西边的桑炉一般是素祭用的,专门煨烧众人拿来的桑面、炒熟的青颗、白糖、酥油、柏枝叶等祭祀用品。在用牛粪做为燃料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倒入足有三、四百斤的祭祀物品,一般会燃烧三、四天。年长的人们在吹响阵阵法螺号的回音中,一边高声诵经礼佛,一边把白酒、清水不断抛洒到火中和空中,伴随着袅袅升起的香烟希望将美好的愿望带向遥远的天庭。而后人们都擎着香一排排跪在大殿内外,行着传统的三拜九叩的大礼,将清洗一新、熏着柏香的牺牲让神灵认领。老人们在大殿里“虑诚跪在神台前,愿神眷顾万民间”,焚香化表,朗声祷告神灵福泽众生、庇佑全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消灾灭病、百事顺遂。不大一会儿在东边一般荤祭用的煨桑炉里也燃起熊熊大火,将宰杀牺牲的蒙着满肚油的头蹄、四肢以及七窍之中的肉放入火中,用羊血进行祭祀祷告。庙里不时敲响清脆的钟声和急剧的战鼓,这是一年四季中最庄重、最盛大、最丰盛、也是最高礼仪的公祭活动。过去还由德高望重者负责,组织众人在大殿内外集体诵经达两、三个小时。
这时庙院里香烟袅袅宛如云朵,表达着人间的虔诚祈愿;大殿内外佛灯煌煌福泽众生,缓缓融入岁月的长河;悠扬钟声高高低低,将敬畏之心带向遥远的天际;暴擂的战鼓起起落落,在心灵深处架起一道穿越时空的桥梁,在神秘的宇宙某处神通古人、人神共语……。整个庙院里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和神秘的色彩,承载着世代的信仰与寄托,年年岁岁祭祀不停,岁岁年年唯愿如此。人们在古老庙宇文化的洗礼下,使心灵真正得以纯洁和回归本真,求得一份宁静、慰藉和善良。
古人说“立春大如年”,据此推测梅加村关帝庙五月十三公祭可能还带有祭春的含义。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更加“难度”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说实在的农历五月才是高原姗姗来迟的真正春天。自古以来春天到了,华夏大地上无论皇家宫庭还是乡野山村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盛势浩大的祭春仪式。而中国北方祭春的主要内容是祈求山神土主、牛王马祖在新的一年里护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梅加关帝庙也不例外。
祭祀活动结束后,人们在庙院内外一般依据年龄分别围成几个大圈,彼此分享各自带来的美食、饮料和青颗酒,饱餐着羊肉泡馍的美食。而后讨论重大事项,谋划来年,形成共识,付诸下一年行动。最后是根据个人嗜好或拉家常话桑麻,或叙旧情谈未来,或谈收成寻门路,或喝小酒见温馨……
梅加关帝庙在上百年的五月十三传统祭祀活动背后,体现的是浓浓的农耕文明元素和对土地的执着,深蕴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辛酸的生存史。
关帝庙公祭,不仅缅怀的是关圣震古烁今、忠勇仁义的伟大功绩和情怀,而且寻觅的是心灵的慰藉、文化的启迪和历史的足迹,更是传承对神明、先辈们的敬畏,对生活、时代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2025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