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除非遗外,乡村记忆的专栏只发布六汪人的作品或六汪题材的作品,欢迎你的来稿!投稿微信xcjyg666,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的首字母。
前一段,本栏编者搜集了六汪镇建国以来渡槽的一些情况,现整理成《建国以来六汪镇渡槽建设纪实》一文。由于时间关系,搜集的资料可能不完整,表述不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完善。本文参考了相关视频的有关资料,致谢创作者!
在低山丘陵的褶皱间,六汪镇的渡槽如凝固的史诗,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奋斗密码。建国后,面对干旱的肆虐与靠天吃饭的困局,六汪镇人民以双手为笔、汗水为墨,在沟壑之上书写水利奇迹。从法家庄渡槽 “绞磨提巨石” 的智慧,到冷家阿洛渡槽 “农业学大寨” 的豪情,每一座渡槽都是战天斗地的丰碑。它们不仅是输水的通道,更是一座精神的桥梁 — 一头连接着先辈改天换地的热血,一头通向子孙赓续奋斗的未来。当我们触摸斑驳的槽体,聆听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时代回响,看见的不仅是灌溉万亩良田的工程,更是永不褪色的奋斗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的熠熠生辉。】
建国以来六汪镇渡槽建设纪实
六汪镇,这片位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土地,复杂的地形使得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在漫长的岁月里,干旱如同幽灵一般,频繁地侵袭着这里。回溯到 20 世纪,传统的耕作方式如同脆弱的幼苗,完全依赖着雨水的滋养。在靠天吃饭的困境下,农作物产量犹如风中摇曳的烛火,极不稳定,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常常因缺水而难以换来丰收的硕果。而水源,对于农田灌溉而言,就如同生命对于人类,是重中之重。渡槽,这一建设者们智慧的结晶,作为能够跨越沟壑、河谷的关键输水设施,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征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六汪镇的干部群众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陆续修建了多处渡槽,每一座渡槽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当地农业发展的沧桑巨变。
法家庄渡槽:艰苦奋斗的见证
沿着法家庄村东入村的道路前行,远远便能望见一座高大的渡槽,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其墩体宏伟壮观,宛若一条巨龙,凌架于丘陵沟壑之间。这座渡槽便是法家庄渡槽,又名 “丰收渡槽”,它承载着六汪镇人民对丰收的殷切期望。

法家庄渡槽
1971 年 4 月,法家庄渡槽的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在那个缺乏机械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据村中老人封安学说:“建设这一渡槽时,从鲁山采石,用小推车把石料运到现场,全靠人工建筑。大家献计献策,攻克一道道难关。比如,把巨石提到槽墩,有人发明了绞磨的办法。” 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人肩挑背扛,搬运着沉重的条石;妇女们烧水做饭,提供后勤保障;老人们帮忙照看工地。历经长达 3 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在 1974 年 10 月宣告完工。
它采用梁式和桥墩式结构,桥墩由方形条石紧密砌筑而成,石灰作为粘合剂,将每一块石头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展现出了当时精湛的建造工艺。整个渡槽系统的灌渠总长达到了 3000 米,其中巨型渡槽的长度就达 500 多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水源自村南杨家屯水库引入,通过自流灌溉的方式,可灌溉面积达 1500 亩,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已废弃的扬水站墩体
在离大渡槽不远的地块里,有一处残缺的墩体,当年涂在墩体上的标语,虽已不完整,但仍可推导出来。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等,这些标语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虽然法家庄渡槽已完成了输水灌溉的使命,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但它已被列为黄岛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那个时代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永恒见证,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冷家阿洛渡槽:时代精神的象征

冷家阿洛渡槽
冷家阿洛渡槽,又名胜利渡槽,始建于 1972 年 8 月。它坐落于六汪镇冷家阿洛村东北约一公里处,铁栾路南侧,宛如一位坚毅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其采用连续拱劵桥式结构,由块石精心砌筑而成,拥有两层拱劵石,一大跨两小跨的独特设计,使得它在众多渡槽中独树一帜。槽宽 1.8 米,槽深 0.8 米,内径 1 米,规模虽称不上宏大,但却充满了力量感。渡槽一侧那 “农业学大寨” 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在建设过程中,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建设者们只能凭借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钎地开凿石块,一块一块地垒砌渡槽。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挥洒着汗水,用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铸就了这座连接水源与农田的生命通道。建成后的冷家阿洛渡槽,为周边农田的灌溉立下了赫赫战功,清澈的水流顺着渡槽泻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让农作物茁壮成长,为当地的农业丰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胜利渡槽”字样
六汪渡槽:农业生产的保障
1978 年 4 月,六汪渡槽在六汪镇河北庄村东北拔地而起,它靠近河北水库,旁边一座泵房上写着 “六汪扬水站” 字样,仿佛在向人们宣告它的使命。其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槽柱和 “U” 形槽梁结构,这种结构稳固且实用,能够有效地输送水源。渡槽高 10 米,槽宽 0.75 米,槽总长度 170 米,规模适中。它从河北水库取水,通过渡槽将珍贵的水源输送到需要灌溉的农田。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充分发挥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基础的挖掘到槽柱的搭建,从槽梁的安装到整体的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建成后的六汪渡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灌溉供水作用,为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在干旱的季节里,它宛如一场及时雨,让干涸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农作物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农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流入村南河的水渠
墨得水一村渡槽:曾经的农业功臣
1978 年,墨得水一村渡槽在六汪镇墨得水一村村西建成。它全长 245 米,采用砖混结构,使用墨得水水库水源。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它肩负起了为周边农田输水灌溉的重任,为当地的农业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那个年代,它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解决了农田缺水的燃眉之急。农民们看着清澈的水流从渡槽中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水利设施的不断更新换代,到了 1997 年,墨得水一村渡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停止了使用。尽管如今它已不再输水,但它曾经的功绩却深深地印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它见证了墨得水一村农业发展的一段重要历程,成为了人们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些关于它的故事,依然在村民们之间口口相传,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墨得水水库
埠上兰渡槽:农田的生命之源
埠上兰渡槽位于六汪镇埠上兰村西北部的胶河岸边,是一座扬水站式渡槽。其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与 U 型槽梁结构,这种结构坚固耐用,能够承受长时间的水流冲击。整体呈南北拐东西向,南北段八柱九跨,长约 70 米,东西向 36 柱,长约 220 米,最高点约 9 米,槽宽约 0.7 米,设计精巧合理,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渡槽终端设有直径 6 米圆形多半入地式蓄水池,水源来自胶河拦水坝。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勘察和论证,精心设计了渡槽的走向和结构。工人们则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在胶河岸边打下坚实的基础,搭建起稳固的槽柱和槽梁。建成后的埠上兰渡槽,在过去的岁月里,如同一条灵动的水龙,将水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周边农田。在干旱的季节,它让干涸的土地重新变得湿润,农作物在它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对保障当地农业用水、促进农作物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农田的生命之源,为埠上兰村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埠上兰渡槽一角
丰美庄渡槽:连接希望的纽带
丰美庄渡槽坐落于六汪镇丰美庄下游水库坝下,水渠一直通到栾家庄。其基础采用块石建造,桥柱和槽梁为预制混凝土结构,有桥墩 30 个,长度 200 米,最高处达 9 米。由于长期使用,曾经过大修,为增强稳固性,每个槽梁底下都加有石块砌筑的桥墩。它就像一条连接希望的纽带,将水库的水引向远方的农田。在建设之初,面临着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的毅力,在岭间开辟出一条通道,将渡槽稳稳地架设在这片土地上。在灌溉季节,清澈的水流沿着渡槽奔腾而下,欢快地流向农田,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农作物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丰收的景象每年都会在这里上演。丰美庄渡槽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见证了丰美庄及周边村庄的发展变迁,成为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

丰美庄水库
这些渡槽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六汪镇的大地上,它们是六汪镇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有限的年代,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建起这些渡槽。它们将水源引入农田,为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虽然大部分渡槽如今已不再使用,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它们是六汪镇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象征,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奋勇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补记:本文拟稿结束后,又获一座渡槽的资料,2025年6月14日补记于此。徐家前夼渡槽,位于六汪镇徐家前夼村北,齐长城遗址处,白马河东。砖石砌筑槽墩,预制混凝土板槽底、槽壁结构,最高点约6米,总长度约四十米,槽宽约零点五米,槽高零点三五米。建于1968年,水源来自大口井。东端槽体上有斑驳的“人定胜天”四个大字。现已废弃。村中老人崔同义说:“它建在了齐长城遗址上。当年,不懂文物保护,没有考虑建筑的位置。”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