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芋
文/李广昌
高考前夕,得闲与友登山,期冀于山野间觅得些新奇的草药材。行至浮江桥山脚,一丛高若向日葵的草本植物在风中摇曳,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职业习惯使然,不禁驻足细察——竟是南美引种的栽培种,菊芋。
此物乃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植株挺拔,高可逾两、三米。地下生有块茎,茎杆直立,近顶处分枝。叶形卵圆或卵状椭圆,基部叶对生,上部叶则互生,边缘具粗锯齿。其花为头状花序,独傲枝头,总苞多层披针形;小花色泽明黄,外缘为舌状中性花,中心簇拥着管状两性花。果实为楔形瘦果。
菊芋又名洋姜、番羌。其性凉,味甘中带微苦,功擅清热凉血、消肿散瘀。传统用于主治热病、肠热便血及跌打骨伤诸症。
若遇热病伤津、唇焦舌绛,或肠热下泻,可取鲜菊芋块茎适量,洗净生嚼咽服。
若逢跌打损伤,则取鲜嫩茎叶捣烂,外敷患处。
现代研究揭示其块根富含菊糖、蔗糖、果糖转移酶、核酮糖及果糖低聚糖等成分。叶中则含向日葵精、肿柄葡内酯、密花绵毛叶菊素等。地上部分挥发油含向日葵醇A,其芳香成分中亦检出β-甜没药烯。药理实验表明,菊芋具有抗炎及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这些科学发现,恰与其传统用于热病、出血、跌打肿痛的经验相呼应。
虽其药用价值在传统典籍中记载有限,民间却颇喜采食。自春至秋,人们常挖其块茎,洗净切片,或清炒,或醋渍、盐腌、酱泡,制成风味小菜。块根富含的淀粉,更是药厂提取酒精与菊糖的理想原料。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菊芋块茎可辅助降血糖、调节胃肠功能、助力减肥。我国糖尿病患者近亿,肥胖与超重者更众,菊芋的这两重功效,或许会成为他们健康之路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