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血丹:消肿排脓的乡野良药
文/李广昌
在华东大药房浮江店旁,一丛散血丹长得格外耀眼。
这菊科一年生草本,茎圆,叶常羽状深裂,无柄而基部抱茎,叶背每带一抹紫红。夏秋之际,紫色花朵于长柄上绽放,头状花序点缀于常作二叉分枝的花枝梢头。它最早以羊蹄草记载于《岭南采药录》。
因其形态与功用,人们赋予了它诸多别名:一点红、红背莲、叶下红、红背草、紫背草、野苦菜、旱地蒲公英、猫菜里、野芥兰、爆仗草、喇叭红草、七十二枝花、牛尾膝、千日红、兔子参、乌疗草……村边荒地、园圃路旁,皆可见其身影。
在救荒的年代,人们在春季,夏季会采搞其嫩叶,用开水焯后,清水漂洗。可炒食,凉拌或做汤吃。
在中医人士的眼里:散血丹,味苦性凉,功擅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常用于痢疾、急性肠炎、泌尿系感染、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跌打肿痛、疮痈肿毒、乳腺炎、皮炎、湿疹之治疗。
民间用药智慧更是丰富:
中耳炎: 取鲜草洗净,沸水稍烫,捣烂绞汁。先洗净患耳,再将药汁滴入。
乳腺炎、无名肿毒、指疔: 鲜草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同时取适量煎水内服。
喉喑(急性扁桃体炎):鲜草适量,清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作两份,频频含咽半碗;或配伍牛膝、鬼针草、马兰、一枝黄花、射干同煎服。
痢疾: 鲜草加少许开水擂汁,白糖为引服下。
水肿:鲜草配灯心草,水煎,饭前服。
风热翳膜:鲜草加梅片少许,共捣烂,敷于眼眶四周。
乡间经验,散血丹外敷于红肿疖子,能促其化脓、排脓,故大人又称其为“拨脓草”。
现代研究揭示,其地上部分含生物碱(如克氏千里光碱、多榔菊碱)、黄酮类(如金丝桃甙、三叶豆甙、槲皮甙、槲皮素、芸香甙)、三萜类(如熊果酸、西米杜鹃醇、豆甾醇、蜂花酸、棕榈酸)等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其100%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七十年代,福建某医学科学研究所曾将散血丹(一点红)制成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肺炎,效果颇佳。然或许因西方医学的药理机制难以全然诠释东方草药的用药智慧,此注射液终归沉寂。但深信随着中医药的振兴与深入发掘,散血丹这般消肿排脓的独特价值,终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