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里小区墙头的爬山虎在四月暖风里微微卷着嫩叶,斑驳的墙皮底下渗出经年累月的水渍,像一道道无声的控诉。顾振华,这位七十二岁的前市政府副秘书长,此刻正蹲在楼角一片稀疏的草皮边,指尖小心地拨弄着一株新发的绿芽。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林荫道旁几张油漆剥落、歪斜不稳的长椅,对身边的居委会书记方明霞和物业经理李卫国说:“椅子要重做,加高,添上靠背。”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静。
三年前,他接下梧桐里业委会主任这副担子时,连收物业费都如同趟雷。最棘手的是顶楼东头的钱家,因房屋漏水浸淫了二十多年,早已铁了心不交分文物业费,甚至扬言要小区赔偿他这些年在外的租房损失。
这梧桐里,是申城老旧小区的典型缩影。先天不足,处处窘迫:楼顶防水层薄如蝉翼,雨季一到,屋内便奏起叮咚交响;本就不多的绿化带被肆意开垦成私家菜园;停车位永远像稀缺的金子;而横亘在小区西区与法华镇路198号之间那道锈迹斑斑的铁栅栏,更是开发商遗留的冰冷界碑,不仅割裂了空间,更在几代居民心里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隔阂之墙。物业费十年纹丝未动,物业公司早已步履维艰。
方明霞清晰地记得顾振华上任那天的情景:雨水从顶楼渗漏下来,钱家又把红纸黑字的控诉贴满了公告栏,物业经理李卫国递上辞呈,声音疲惫:“撑不下去了,顾老。”那一刻,顾振华灰白的眉毛下,眼神却锐利如初:“过去的共产党人能为百姓流血流汗,我这把老骨头,耗点精力算什么?”他接过那纸辞呈,轻轻放在一旁,“你只管把服务做好,其他的,交给我。”
于是,这位曾亲手拆阅处理过数千封人民来信的老干部,把他“读信”的功夫,化作了敲开梧桐里一扇扇家门的耐心。他对方明霞说:“化解矛盾,要像吃蟹,先掰开硬壳,再寻关节下嘴。”他拉着方明霞,一家家动员,硬是凑齐了一个由九位老党员组成的业委会班子。
顾振华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拆掉那道象征分裂的铁栅栏。开工那天,居民们围在旁边,稀稀落落的掌声渐渐汇聚成一片。沉重的铁栏倒下时,竟无一声抱怨。当五百米崭新的香樟步道取代了冰冷锈蚀的屏障,阳光终于畅通无阻地铺洒进来,居民们第一次发觉,原来小区可以这样敞亮。后来有老人拉着顾振华的手感慨:“老顾啊,我现在每天都要在这道上走上十圈!”这道消失的物理隔阂,成了顾振华口中“党员先知道、先行动”最直白的注脚。
“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在顾振华这面党旗的引领下,开始艰难破冰。
然而,人心之墙远比钢铁更难拆除。“人心最难缝补,”顾振华在业委会办公室里,指间夹着的香烟烟雾袅袅,“光喊调价不行,得把账摊开,算给居民们看,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调,调得值不值。”
这份坦诚,方明霞体会最深。面对钱家那根二十年的“硬钉子”,他们没有催缴,反倒在居委会办公室开了三次会,细细列出清单,帮钱家解决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不便。当钱老师傅最终把一沓用橡皮筋捆好的钞票交到方明霞手里时,声音有些哽咽:“方书记,你们…是真把我们当家事办了。”方明霞望着老人沟壑纵横的脸,心头一热,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一次小区外墙粉刷,几滴乳胶漆不慎溅落在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上。车主怒火冲天,直接把车横在了小区唯一的出入口。顾振华闻讯快步赶来,未等李卫国到场,他已掏出旧皮夹,抽出几张钞票递过去:“师傅,对不住,维修费我先垫上,别堵了大伙儿回家的路。”车主一愣,看着老人诚恳的眼神和花白的头发,气焰顿时消了大半。事后方明霞提起这事,对李卫国叹道:“顾老最叫人服气的,就是这快刀斩乱麻的本事,火星子刚冒头,他就给摁熄了。”
“物业不是雇来的外人,是家园建设者。”这话顾振华常在居民面前说起。李卫国,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物业经理,把部队作风刻进了骨子里。袖口永远利落地挽到小臂,腰间的工具皮带上,对讲机和磨旧了的笔记本是固定装备。街道绿化站通知要清扫路旁梧桐落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随风卷进居民阳台的潮湿叶子。清扫车刚开过,他已敏捷地攀上楼顶平台,赶在居民抱怨前,把那些恼人的落叶清理得干干净净。
“三驾马车”协同运转,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物业、业委会、楼组长反复磋商,瞄准居民的“急难愁盼”。有居民投诉白天无法休息,总有垃圾车扰人的“嗡嗡”声。顾振华竟真在凌晨四点裹着厚大衣,蹲守在清冷的楼角。当那低沉的声音确凿地在五点零二分碾过耳膜,他带着记录下来的时间点上门解释,住户心服口服,不久便自行换了双层玻璃。大年三十的寒夜里,顾振华打着手电,一个车位一个车位地清点、记录,最终和精于计算的李卫国一起,推敲出最优的停车方案。最艰苦的一役是改造废弃化粪池为停车场,方明霞带着业委会成员挨家挨户送告知书。拆掉三个巨大化粪池那天,干涸板结的污物、盘踞的杂草和经年的垃圾,足足塞满了三辆轰鸣的垃圾清运车。顾振华和李卫国带头跳进那令人窒息的泥浆坑,硬是从污秽里一寸寸抠出了二十个珍贵的车位。有居民后来回忆,那段时间,李卫国眼里总带着血丝,七点不到就守在岗亭,生怕错过一个求助电话。
当坦诚成为信任的基石,破局之道豁然开朗:“治理不是管人,而是让每一双手都搭上共建家园的桨。”
顾振华的脚步并未囿于梧桐里。他以“业委会互学共促联盟”为纽带,拉着方明霞,穿行在梧桐街道的里弄巷陌。他那个磨破了边角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各色“治理偏方”,正通过这个联盟,将有效的经验播撒到整个街道。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顾振华在联盟的一次交流会上声音洪亮,“业委会现在是咱们基层治理的短板。能干的不愿干,想干的未必真能干。我打算把街道十七个居委会都跑一遍,每周两个半天,现在,已经走完十一个了。”台下有人点头,有人沉思。
在街道组织的社区赋能活动现场,业主们围着顾振华,七嘴八舌诉说停车难的苦楚。他掏出梧桐里的“梯度收费”方案,条理分明:“首辆车二百,第二辆五百,第三辆八百,探亲车免停三小时——规矩要硬,人情要暖。”这套“价格杠杆+亲情时段”的组合拳在附近的枫林社区落地后,车位流转效率竟提升了近三成。
与此同时,一个承载着数百户居民对新建停车场意见的票箱,安然放置在某个楼道不起眼的转角。没有监控探头,亦无专人看守。“当敏感议题都能实现零纠纷投票,说明信任的纽带已经足够坚韧。”一位前来调研的社区治理专家这样评价。枫林社区年轻的业委会委员姜蕊在朋友圈感佩地写道:“从顾老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个老党员把社区当家的那份滚烫初心。我会一直跟着他取经。”
联盟运转起来后,顾振华作为街道理论宣讲团成员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更将他的阅历与思考化作深入浅出的课程。组织观看申城解放纪录片,在居委会活动室开设党课,场场爆满,椅子从二楼搬到一楼,最后连办公室的椅子都被征用。除了业委会、居委会,顾振华还精心编织着更广泛的社区力量网络。三年间,梧桐里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二十六人壮大到八十九人。他们与梧桐路派出所合作,为独居老人安装了门窗开合感应器;联合社区民警定期举办生动的防诈讲座;依托小区“益智轩”活动室,排演消防情景剧,组织防暴器材体验。细微之处更见温情:每当外卖、快递小哥匆匆进出,门岗保安总会笑着叮嘱一句:“您慢点儿,辛苦了!”——这份朴素的尊重,正是社区“刚柔并济”治理之道最日常的注脚。
小区中心花园旁,新辟的“老友会客厅”每半年开放一次,专门收集居民对管理的想法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顾振华还联系了专业机构,组织志愿者带领居民参加心肺复苏培训……从凝聚人气到凝聚治理共识,答案变得清晰:基层治理的活力,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俯下身去,细细体察每一寸人间烟火的耐心与诚意之中。
薪火在梧桐里的治理实践中悄然传递,年轻的血液正以创新的姿态,重塑着社区的肌理。
赵阳,退伍兵,带着部队淬炼出的板正身姿踏入社区。入职第一天,顾振华拍着他的肩膀对方明霞说:“这小子眼神里有股子认真劲儿,是块搞基层的好材料。”赵阳起初信心满满,觉得群众工作无非将心比心。直到第一次清理楼道堆积物,他碰了钉子。一位独居老太死死护着那些当作“养老钱”的废纸箱,年轻租客则抱怨物业清运不及时。那一刻,赵阳才真正咂摸出顾振华笔记本上那句话的千钧分量:“政策,需要翻译成带着烟火气的语言。”
真正的硬仗在番禺路491弄打响。这片没有门卫的老旧角落,竟被网红们标榜为“影城旁免费停车场”,外来车辆肆无忌惮地堵塞狭窄的生命通道。孩子们在车缝间惊险躲闪,老人买菜归来需侧身挤过,安全隐患让赵阳寝食难安。他夹着笔记本,开启了“扫楼”模式。三个月,敲开了八十四户的门扉:听顶楼囤积杂物的住户讲生存焦虑,记录晚归租客的无奈,与靠卖废品贴补生活的独居老人细算收支。这些浸染着生活油盐酱醋的对话,最终凝结成一份《停车管理办法》,并以百分之八十四的高票通过。公示首日,仍有嚣张的外来车主驾车堵门叫骂。赵阳一咬牙,掏出工资卡垫付了五千九百五十元,购置智能道闸。当晚,他守在寒风中,看着工人施工,直到深夜十一点道闸的指示灯在夜色中稳定亮起。他拍了张照片发进“梧桐邻里”业主群,只配了一行字:“这是我们共同的防线。”
90后的苏婷加入社区的契机,始于一次志愿者经历。顾振华亲自带她“入门”。正式入职那天,她在朋友圈写道:“在顾老身边,总有种春风化雨的感觉,能汲取到无比丰沛的能量。”真正深入工作,她才明白自己的蜕变不仅在于专业积累,更源于对“人”的重新体认与理解。
她运用社工专业所学的“焦点小组”方法,巧妙地将二十二位老年居民围绕健身器材选择的激烈争执,转化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的“需求优先级排序表”。带着这份用红蓝铅笔仔细标注过的牛皮纸方案,她奔波于街道各部门之间,最终成功争取到宝贵的适老化改造专项资金。当她在凌晨两点协调突发急病的独居老人送医时,疲惫中会打开“梧桐邻里”公众号,重温居民写的《谢谢你,苏姑娘》;遇到情绪激动的投诉者,她就躲进安静的消防通道,做三次从心理援助课上学来的深呼吸——那是她稳住心神的锚点。如今翻开她那本贴满各色便签的《工作手记》,从垃圾分类督导路线图到加装电梯补偿金计算公式,每一个纸页的褶皱里,都沉淀着来自基层实践的朴素智慧。拿到助理社工师证书那天,她更新了朋友圈:“社区不是冰冷的棋盘,居民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我们,是那一点点用温度去唤醒更多温度的火星。”
00后的选调生陈璐瑶被安排到居委会锻炼,她撰写的社区新闻稿,顾振华总会认真审阅。“民生这本账,得用脚底板去算,用心尖儿去量。”陈璐瑶渐渐明白顾老最珍视的,永远是牛皮纸上那些用红蓝铅笔勾画出的、带着生活真实气息的记录。
以青年为主导的创新治理模式,逐渐沉淀为可推广的“梧桐经验”。居委会七名成员中,80后、90后占比超过了九成。他们依托“梧桐邻里”微信公众号,建立起“月度集中行动+常态化维护”的长效机制,社区的面貌在年轻力量的画笔下,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盛夏,顾振华带着小孙女回到延安。宝塔山下,一株华山松郁郁葱葱。他蹲下身,和小孙女一起,将混合着黄陵泥土的养料仔细填入树坑。“每隔十年,咱们就回来给它培土、浇水,”老人声音温和而悠远,“等你到了爷爷这个年纪,这树,就满一百岁了。”这穿越时光的约定,如同社区治理漫长旅程的隐喻——从杨家岭窑洞的星火到梧桐里斑驳砖墙下的每一次耐心调解,那红色的根脉在岁月里延伸,正与青春拔节生长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同频共振,生生不息。
顾振华曾走进电视台的直播间,与主持人聊社区治理。直播结束,他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三十多万点赞,五百多条滚动的评论,有些出神。“这么高的关注度,”他对着镜头,语气诚恳而谦逊,“肯定不是冲着我这个老头子,是我们聊的事——社区怎么治好,牵动了大家的心弦。”演播室的灯光落在他肩上,那身影依旧挺拔,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拆阅第一封人民来信的年轻干部,只是眼中沉淀了更厚重的、属于人间烟火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