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故园的深情剪影
读《汨罗江畔》代序有感
题记:
6月8日傍晚,我收到了平江七中李正平老师寄来的收官之作《汨罗江畔》,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小学高八、九两班毕业照
李老师曾是我们的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教我们那届的时候,真是了不起,小学升初中的成绩在全县排第一。那次长寿区有八个班参加升学考试,有三个学生被平江一中录取,而他教的班级就占了两个,那两个学生正是我和我爱人。这份恩情,我们夫妇一直铭记在心,非常感激李老师。
平江七中看望李老师留影
为了表达这份感激,2016年10月22日,我们还组织了二十多位同学一起到平江七中看望李老师,去感恩他的教诲和那份深切的关怀。
《汨罗江畔》的三部曲
当我认真读完李正平老师的《汨罗江畔》代序,仿佛跟随李老师踏上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故园之旅,汨罗江的清波、故园的山岭、童年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触动着心灵最柔软的角落。
李老师以耄耋之年的视角回望故园,那份深情厚意如汨罗江水般绵长。八十多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他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一生都与汨罗江紧密相连。
百年之后,他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于是,他将自己对母亲河、对故园、对子民最纯真的赤子之爱,倾注在《汨罗江畔》这部散文集中。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他对故园的深情告白,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眸。
李老师对汨罗江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在世界江河中,汨罗江或许不是最壮阔的,但她却以独特的美丽、温柔、富饶和悠久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安息江边,更让这条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李老师将汨罗江比作母亲,是汨罗江的清泉孕育了他的生命,是汨罗江的情愫陶冶了他的灵魂,是汨罗江的江流承载着他的人生。这种爱,是敬畏,是感恩,是难以割舍的情思。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李老师反复斟酌、修改,因为他深知这些文字最能体现自己作为汨罗江子民的初心与真情。
他将自己的笔触聚焦在平凡、平和的事物上,描摹山川物事、风俗人情、人文史迹,展现汨罗江秀美风貌和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前行姿态。
他没有去追逐那些大红大紫的旅游景点,而是将灵感发源于田间小路、杨柳苇丛、山乡沟垅坡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灵性。这种对平凡之美的挖掘,让人感受到了李老师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故园的细腻观察。
李老师在文中提到的那些风物习俗,如木屋、土屋、火屋、竹床、篾簟、大布手巾、烧茴、木靴、牛耕、花灯、狮舞、草龙、压岁苑等,虽然在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精品面前可能并不算出类拔萃,但它们却情真意浓,承载着李老师童年的记忆和对生活的领悟。透过这些风物习俗,李老师逐步认识和领悟了汨罗江的情操和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故园。
而李老师对那些平凡人的描写,更是让人动容。他不去为那些叱咤风云的英才施放焰火,而是为那些平平常常、本本分分、正直善良的汨罗江人立传、张目。那些在艰难岁月里坚守善良和本真的人,如“憨伯”徐先生、文盲同年、贫困农民、命运不顺的陈娭毑等,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透现出的真善美和闪光人格,让李老师深受触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读完这篇代序,我仿佛也走进了李老师的故园,感受到了汨罗江的灵性和魅力,体会到了李老师对故园的深深眷恋。
这部《汨罗江畔》,就像一卷剪影、一碟心语,虽然谈不上丰美,但却真实;虽然谈不上艺术,但却充满真情。它将“真”留给时光,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故园的美好和生活的温暖。我相信,这部作品不仅会留给李老师自己珍贵的回忆,也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八、九班李老师的学生也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