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古楼街道
作者/姜美如
6月10日,古楼街道宣传思想文化战线3位成员随“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能力大提升”活动采风团深入泽林镇,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从国家级非遗“旱龙舟”的震撼巡游,到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生态蝶变,再到舌尖上的“泽林三宝”品鉴,古楼街道一行以笔为桨、以镜为舟,记录下泽林镇的文化密码与发展动能。网评文章每年的端午时节,泽林老街都在鞭炮与鼓乐中醒来。八名船夫抬着七米高的旱龙舟,穿行于家家户户门前袅袅香烟之间,人们将花酒茶叶洒向龙舟舱,声声呼唤穿越千年,是对屈子忠魂的深情祭奠。当龙舟于泽林咀河滩燃作“天火”,灰烬汇入流水,一场承载着古老哀思的仪式,在新时代的泽林大地上,正悄然化作驱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内能。(图片由AI生成)民俗为魂,非遗唤醒沉睡热土。泽林旱龙舟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瑰宝,更是撬动地方文旅与凝聚人心的杠杆。昔日庄重的巡游祭典,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期四天的“泽林旱龙舟文化旅游周”。主会场内,百人锣鼓撼天动地,非遗情景剧演绎薪火相传;非遗展区中,古法剪纸翻飞、传统木雕生辉;舌尖市集上,鱼丸、瓜果、小龙虾香气四溢。民俗从祭坛走向生活,从记忆变为可触可感的产业引擎。在陈桥村潘家湾,非遗的活化呈现出另一种可能。青砖黛瓦的文化广场曲径通幽,非遗故事绘上生态墙头,“陈桥村晚”与“家风故事会”让乡亲们从观众变主角。村民理事会巧妙组织,将清洁家园、小菜园与纳凉广场建设化为集体行动。文化在此“搭台”,群众真正“唱戏”,沉睡的农耕文明被创新模式唤醒,成为凝聚人心、塑形铸魂的乡村内生动力。产业为基,沃土铺就共富路径。团结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科技为犁,在213亩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在专家指导下推广瓜菜套种、示范新品种,年产蔬菜85万公斤,产值160万元,辐射带动千亩农田、90余农户增收。那与“泽林鱼丸”齐名的“团结西瓜”,是土地对勤勉智慧的最佳回馈。而“万亩湖”更书写着“小虾米撬动大产业”的传奇。作为华中最大虾稻共作基地,这里依托“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借无人机投喂、水质监测等科技之力,年产百万斤优质小龙虾及虾苗,直接惠及6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3.5万元。观光大道已然延伸,吸引游客品虾垂钓,“万亩湖”正从单一养殖基地向农旅融合的“聚宝盆”华丽转身。风味为桥,舌尖勾连四方乡情。那盘中堆满红椒、鱼肉滑嫩的“辣子鱼”,从本地餐馆一路闯进楚菜大赛,并远赴西双版纳慰藉游子乡愁;长岭卤膳门前长长的队伍,是街坊对一锅老卤的最高礼赞;小琻珑鱼丸三十年如一日,以三山湖胖头鱼为材,纯手工坚守,终成“湖北老字号”的舌尖非遗;枫林牛肉面馆二十载飘香,以一碗酥烂浓香的牛肉面,成为泽林学子心中永恒的味觉坐标。这些扎根乡土的味道,成为泽林递给世界的闪亮名片。乡村振兴并非平地起高楼,其精魂在于唤醒并赋能那些本就深植于泥土的文化基因。旱龙舟的鼓点与虾稻基地的丰收欢歌交响,陈桥村民在亲手搭建的舞台上焕发光彩,一碗鱼丸的温度勾连起游子的乡愁……,泽林正以其独特路径证明,唯有以文化为根脉,让农民做主角,方能在时代大潮中,既留住青山绿水间的乡愁,更铸就金山银山里的幸福。(本文内容来自鄂州市古楼街道)
端午节,
又称龙舟节、诗人节,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通过多种形式纪念这
一特殊的日子,追忆屈原的爱国精神,
传承民俗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
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粽子
今年,我们特别组织了一场
大型的粽子制作比赛
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愿大家都能感受到
来自社区的关爱与支持
愿每个人都能在
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收获健康、幸福与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