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敬爱的父亲
马上就是父亲节了,当看到网上和报上有作者写到父亲的文章,我会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在我心中永远高大、慈爱的身影。尤其是回到家里,仿佛看见父亲就在那里,做饭、接送孩子、在菜田种菜、陪母亲在外晒太阳......在这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我们对他的思念不绝如缕。
父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在父亲三岁那年,祖母便离世了,全家六口人仅靠祖父做蔑匠维持生计,可想而知,父亲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辛。湾里老人说,父亲读书时非常聪明,连续当了六年班长,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念完了初中,然后考上了蕲春三中。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让父亲能继续读高中,大伯选择到大冶钢厂打工,二伯读完一中后选择到部队参军,节约工资供父亲上学。父亲也很争气,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也很好,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三中毕业后考到黄石的一所中专就读。
中专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小学教书,后来被组织推荐到公社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过公社办公室主任、小乡乡长、花园乡副乡长等职务。中途在企业也工作过,当过水泥厂副厂长、鞋厂厂长、水库管理处主任,2005年在政协联络组组长的岗位上退休。
记忆中的父亲非常勤劳,总是忙忙碌碌的。父亲喜欢练习书法,他的毛笔字中隶书写的很好,而且钢笔书写得也周正流畅、姿态横生、笔势雄奇。每年春节期间,都有人找他写春联,他乐此不疲。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评价父亲,年轻时口才非常出众,在任何场合发表讲话,都能信手拈来,有条有理,平实自然不重复啰嗦,有时候还妙趣横生,所以他与群众能打成一片,群众基础好。在工作之余,父亲还会自学一些法律、农业农村、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在30多岁时经常带村民外出修水利,有时候对村民放炮不放心,他坚守岗位,有时候自己放炮,有时候教会村民,一旦发现不对劲,立马采取补救措施,减少安全隐患,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敬业精神,村里人有大事小情都喜欢找父亲商量。
父亲教导我们做人有志气、有骨气,做事有耐心,不贪小利、别占小便宜。因为有骨气的人,会不断超越、战胜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事要有耐心,是因为只有不厌其烦者,才能成大器;贪小便宜吃大亏,是因为贪图小便宜,会长期心存侥幸,最终失去金钱还会失去人心,相反不占小便宜,不欠人情,就会保持尊严、赢得信任。父亲还列举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人物,如鲁迅、吉鸿昌、李白、文天祥、苏武等,他们一身傲骨,令人钦佩,他们的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父亲还教我们,尽量不要麻烦别人,欠人情立马还,因为别人帮你是情分,他们没有义务帮你,所以一边要感恩,一边要知恩图报,就算是不值一提的恩情,也不要亏欠,因为拖的时间长了会引起人家的反感,而且只有及时还人情,才能巩固彼此的友谊。父亲虽然在单位工作,也担任过领导干部,但他很少占群众的便宜。比如,农忙时节,亲戚或邻居来我们家帮忙插秧、脱粒,父亲会抽空自己或者叫母亲也去帮助别人干农活,从未因为自己是干部,别人帮忙是自愿的,就不还这个人情。
我们印象中,父亲一向对我们要求严格,要求我们上学早晨要早起,读书要认真,不一定成绩很拔尖,但一定要刻苦用心。每当发现我们的成绩有所进步,他会立马表扬我们,并在亲戚朋友面前夸我们有上进心,只要继续坚持,定能成才。如果我们的成绩退步了,他劝我们不要过于自责,宜正确面对成绩的起伏,只要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尽心尽力了,也就无怨无悔。父亲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由于我是姐弟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我疼爱有加,可他对我教育一样很严格。如,每次我在做作业方面,他要求我们认真做完,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如果拖拖拉拉、随随便便,他会板着脸批评我:“连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长大还有什么出息?”而且每年农忙时节,父亲会选择我们学校放假了,组织我们到田间插秧、割谷、忙“双抢”、种菜、挖红薯,虽然我们有时候到那里干农活,喜欢打闹,总是嘻嘻哈哈的,但父亲没有责怪我们,只要求我们参与。比如,挑谷把,这类重活,父亲愿意一个人承担,也不会勉强我们挑。因为参与生产实践,他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通过干一些农活,我们从小就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时候天气干旱,稻田里没水,父亲会带我们一起到沟渠想办法抽水或引水,偶尔家里没有干柴,他会让我们到后背山上打柴丝,是为了让我们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参加工作后,我比较热爱写一些新闻“豆腐块”和随笔,每当文章发表了,我会喜形于色,觉得很有成就感;如果迟迟没有发表,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被认可,不免很焦虑。每当这时,父亲会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要质量提高了,不愁发表不了。父亲还希望我写作思路、方式有所创新,劝我们多找几个投入的平台,如果报纸上难登,在网络上能发表,一样也有价值。而且不要执着于发表,关键把写作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能长期坚持就值得表扬。父亲一再提到,人最怕无所事事,能有两三种长期坚持的爱好,生活便不再无趣。
在我们记忆中,父亲总是早出晚归、默默付出,而且一生清正廉洁。他中年时担任单位的“一把手”,但他从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情,而且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总是穿几件单位发的工作服,即便我们参加工作后,给他买了新衣服,他总是说等到过年的时候再穿。父亲退休后,看到同龄同行的人有许多购买了摩托车,其实他很想自己也有一辆,但每次到摩托车店问老板,听说一辆摩托车至少要四五千元,他又转去了。由于父亲喜好饮酒,喝的最便宜的谷酒,但我们担心他酒驾,便没有勉强。直到父亲65岁那年,我们带他到摩托专卖店看车子,首先准备买油车,但父亲认为价格有些高,最终选择了一辆电动摩托车。可电车经常半路上熄火,我们说给他买辆油车,然而父亲坚决不同意,理由是那不只过一种代步工具,没必要买贵的。
父亲退休回家后,家里的楼房还没有盖,有人与他开玩笑:“与王乡长您同行的人,许多都到县城购买商品房,要不在家里做了别墅,而您平房都没盖一间,王乡长真是个老实人,哈哈哈......”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回答说:“在职的时候,我如果也像少数人一样谋取私利,也许早到县城购买房子了,但会住得不安心啊!人老实点,虽然生活很清贫,但至少能做到天地良心安!”
父亲晚年时患有肺气肿,但他不愿意住院,即便有时候咳血,他也没有怨天尤人,甚至还坚持做饭、照料母亲、督促我们干好工作。我们发现他咳血次数多了,坚决要送他到医院住院,可他住十天半月坚决要出院,认为咳血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还拿附近湾里的病人打比,袁大爷咳血好几年了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当我们分析说,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他就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没必要过于紧张,更不必转院。”
五年前,正是疫情期间,父亲的病情加重,我们送到县中医院住院半个多月就走了。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的一幕幕,犹如昨天,让我愈发感慨,父爱如山,深沉而宽广!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们心中,背影也刻在我们有脑海里,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不要浪费大好时光,且行且珍惜,在每一天的努力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但愿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