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势篇》节选: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
“统率一支大军,能够做到进退有据、不败于敌,靠的是奇正相合的战术变化。部队的进攻若能像石头砸鸡蛋一样摧毁敌军,靠的就是对虚实的精准把握。”
观读孙子兵法.势篇:论势胜之道
——藏锋、造势与择人任势的制胜哲学
文/吴官戴
一、无声的雷霆:藏锋蓄力的战略价值
《孙子兵法·势篇》中"如以碫投卵"的比喻,揭示了真正高明的胜利从不依靠蛮力。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摧枯拉朽的胜利,往往在出手前早已完成布局。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前,早已观察天象、训练水军、联络孙权;刘邦暗度陈仓前,已在蜀地休养生息、收揽民心。这种"藏锋"不是消极的隐忍,而是积极的能量积累。
现代商业竞争中,亚马逊早期长达二十年的亏损战略正是藏锋蓄力的典范。贝索斯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将资金持续投入物流体系和技术研发,待势能积蓄到临界点,便如"以碫投卵"般重塑整个零售行业格局。个人发展同样如此,巴菲特"雪球理论"强调的复利效应,本质也是通过长期价值积累形成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藏锋蓄力的悖论在于:最强大的力量往往表现为极致的克制。日本剑道中的"残心"理念,中国书法中的"逆锋起笔",乃至现代狙击手的长时间潜伏,无不印证这一点。当对手在浮躁中消耗能量时,智者正在沉默中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二、认知的迷宫:声东击西的虚实辩证法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孙武点破了军事艺术的精髓—虚实变换。公元前354年,孙膑围魏救赵,表面攻襄陵,实则设伏桂陵;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制造加莱海峡假象,令德军将精锐部队驻守错误地点。这些经典战例证明:控制对手的认知框架比直接对抗更有效。
当代信息战中,虚实策略已演化为更复杂的形态。苹果公司发布新产品前故意"泄露"矛盾信息以混淆竞争者;政治选举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施精准的"狗哨政治";甚至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形象的塑造,都充满声东击西的智慧。关键不在于制造多少虚假信息,而在于构建让对手自我误导的认知场景。
这种策略的深层哲学是"二阶思维"的运用—不仅考虑自己的行动,更要预判对手对你行动的预判。就像围棋高手不会只盯着眼前吃子,而是通过看似无关的落子构建未来三十步的势能。当对手专注于你展示的"东"时,你早已在"西"完成致命布局。
三、系统的胜利:择人任势与生态位构建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武指出统率大军的核心是"奇正相合",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择人任势"。韩信背水列阵、项羽破釜沉舟,看似冒险,实则是将领对自身部队特性与地形优势的精确匹配。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系统各要素的有机协同。
现代组织管理中,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任正非打造华为"狼性文化",都体现了"择人任势"的智慧。真正的领导者不追求控制每个细节,而是像冲浪者驾驭海浪般,让组织成员在恰当位置释放最大能量。谷歌允许工程师20%时间从事自选项目,结果催生了Gmail等创新产品,这正是系统自组织产生的超额回报。
更深层的"造势"涉及生态位的构建。腾讯通过微信构建的生态系统,让竞争对手难以单纯通过产品优势突破;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同样是通过重构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来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势能。这种高维竞争已超越零和博弈,进入规则制定的层面。
结语:势的哲学与反脆弱智慧
从军事到商业,从个人成长到国家战略,"势"的智慧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但需警惕的是,过度依赖"造势"可能沦为投机取巧。真正的势能积累必须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坚实基础上,否则就如空中楼阁,终究会坍塌。
在这个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我们既要学会"藏锋蓄力"的耐心,又要掌握"声东击西"的灵动,更要理解"择人任势"的系统思维。最终极的"势",或许是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性"—不仅能抵御冲击,更能从混乱中获益的能力。当别人在风浪中挣扎时,你早已准备好冲浪板,这才是当代社会最深刻的势胜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