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竹节
(外一篇)
文 / 李春新(四川)
晨跑时总能遇见那丛毛竹。新笋顶开碎石的声响,像极了早读课上翻动试卷的簌簌声。去年冬天我曾以为它们会在寒风里弯折,却见立春过后,每节竹秆都箍着圈新鲜的翠绿,像少年们在袖口偷偷藏起的勇气。
老教学楼的砖墙上,还留着九十年代的涂鸦。褪色的粉笔字写着"莫等闲",被爬山虎的须蔓缠绕成岁月的勋章。前几日整理实验室,发现前辈学长的实验记录册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梧桐叶,叶脉间还凝着2003年非典时期的消毒水味道——那时他刚满二十岁,在急诊室走廊写下"国有难,召必回"的誓言。
外婆总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她抽屉里藏着张泛黄老照片,十六岁的自己穿着打补丁的工装,在纺织厂的织机前笑得明亮。"那时候连电灯都稀缺,可每个女工的眼睛里都燃着煤油灯似的光。"她摩挲着照片说,如今的孩子们在智能教室里上课,却和她们当年一样,会为解出一道数学题雀跃,为远方的灾区连夜叠千纸鹤。
昨夜路过考研自习室,落地窗外的悬铃木正落着新叶。有人趴在桌上打盹,手臂下还压着未合的笔记本,字迹被台灯染成暖黄;有人对着手机视频学手语,指尖在空气里划出温柔的弧线——听说她在攒钱给山区听障儿童建语训室。凌晨三点的月光淌过走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生长在夜里的竹子,悄无声息地拔节。
前些天参观航天城,讲解员是位年轻姑娘。她指着模拟舱里磨破的防滑垫说,这是航天员训练时跪出来的印记。"我们现在有了更先进的设备,但第一次穿上三十公斤重的航天服时,还是会像三十年前的前辈那样,在心里默数呼吸的次数。"她的工牌上挂着枚微型国旗徽章,在日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无数个清晨里,年轻脸庞上不落的星辰。
暮色漫过操场时,总看见有人在单杠上练习引体向上。汗水滴在塑胶跑道上,洇开小小的湿痕,像春天的雨点落进泥土。我忽然明白,奋斗从来不是某个时代的专属符号,它是晨光里的竹节,是老照片里的笑容,是实验室的灯光,是月光下的剪影,是每个清晨重新握紧的拳头。
风穿过竹林时,新笋正在拔节,旧秆依然挺直。这或许就是青春最好的模样:在岁月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又永远向着天空生长,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酿成生命里最清亮的竹露。

老街的旧时光
每次回故乡,总要去那条老街走走。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坑洼处积着前夜的雨水,倒映着斑驳的屋檐和摇晃的人影。
街角的老茶馆还在,竹椅早没了原色,藤条断裂处缠着粗麻绳。王大爷总坐在靠窗的位置,搪瓷缸里的浓茶永远冒着热气。他年轻时是码头搬运工,如今腿脚不利索,却仍坚持每天来茶馆,和老伙计们絮叨些家长里短。有次我听见他讲起六十年代洪水,声音突然哽咽,浑浊的眼睛望向门外,像是要穿过时光,再看一眼那些并肩抗洪的兄弟。
裁缝铺的张婶见我路过,忙从缝纫机前起身,皱纹里都是笑意。她的铺子只有巴掌大,墙面上挂着各色布料,边角料堆在竹篮里,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小时候我总爱蹲在她脚边,看剪刀在布上划出流畅的弧线,碎布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的花瓣。如今她的手已有些发抖,可裁出来的衣裳依旧合身,针脚细密得找不出线头。
巷口的糖画摊换了主人,年轻人举着转盘吆喝,转盘上的生肖图案鲜艳夺目。我却想起从前的李师傅,他的转盘早已褪色,竹勺在熬化的糖稀里轻轻一转,便能画出栩栩如生的凤凰。那时五毛钱转一次,我攥着攒了好久的硬币,紧张又期待,总盼着能转出最爱的龙。哪怕最后只拿到只蝴蝶,舔着甜甜的糖画,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暮色渐浓时,老街飘起饭菜香。红烧肉的醇厚、炝炒青菜的清香混在一起,钻进每个角落。理发店的收音机还在播放评书,五金店门口的竹凳上,几个老人摇着蒲扇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条老街,没有繁华的商场,没有绚丽的霓虹灯,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那些渐渐老去的面孔,那些褪色的记忆,在岁月里沉淀成一首悠长的歌。每次离开时,我都忍不住回头张望,生怕下一次回来,又少了些熟悉的风景。可我知道,只要老街还在,那些温暖的旧时光,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编后荐评】
《晨光里的竹节》以 “竹” 为核心意象,串联起非典时期的少年誓言、纺织女工的奋斗身影、考研学子的深夜坚守等场景,将不同时代的奋斗精神比作竹节的生长,在 “新笋拔节” 与 “旧秆挺直” 的对照中,诠释青春 “扎根向上” 的本质。文中 “消毒水味的梧桐叶”“航天服里的呼吸默数” 等细节,让抽象的奋斗精神有了可触的温度。《老街的旧时光》则以故乡街巷为舞台,通过老茶馆王大爷的哽咽、裁缝铺张婶的剪刀声、糖画摊的童年记忆,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作者以 “石板路的倒影”“饭菜香的交织” 等细腻描写,将怀旧之情融入日常场景,结尾 “旧时光永不消失” 的感悟,既饱含对故乡的眷恋,也隐喻着精神根脉的传承。两篇散文均以具象化的生活切片,编织出关于奋斗与乡愁的诗意叙事,语言清新而富有画面感,在虚实交织中传递出温暖的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李春新,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天府洔人》编委,四川词协会员,现任某大院党支部书记。先后在《达州晚报》,巜当代文学家》,《天府作家》等发表了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