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如雪》
作者:杜长芬
煮一壶咖啡,与好友闲坐飘窗,唠嗑。
在聊到父母的时候,她突然羡慕的跟我说,“你讲起你父母的点点滴滴都是齁甜齁甜的,爱是满满的,溢出来都齁着我了……”其实我觉得要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好像那种比较悲的记忆和笔触更能打动人,更具有文学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很少去写父母这种题材的散文和诗歌,反而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去写那种所谓的伤感,好友建议我,父母的爱是甜的,你去写,更能打动人,用她的话说就是“文学就是不把人悲哭就把人甜齁”。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我的爸爸妈妈》这样一篇命题作文,作文里有一段描写:爸爸妈妈的头发中似乎有白雪的痕迹,隐隐的,有如冬的脚印,被浓浓的黑发掩藏着的几根白发,突然间让我感到心疼……
在那时写父母,只是感觉那样写很有诗意感,很美。可在若干年以后的今天,在我已为人母的时候,再想起这篇作文中这样的描写,却有着许多的感慨,那种“心疼”不再只是文字表面的肤浅。
而今,我的父母发丝缕缕如冬天里的一场雪,里面蕴藏了太多的温暖、太多的故事和爱,在好友的建议下,真的好想写写我的父母。拿起笔,却难又以下笔,因为不知从何写起,要写哪方面,因为父母给的爱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无私,那样的纯粹,这份爱一直是我的摇篮,在人生在岁月里给予我温暖和勇气。
打开记忆的栅栏。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父母好像不会生气,不会骂人,在我们闯祸或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还会说:“好孩子,没事的,别怕,有爸爸妈妈呢”。在我不小心打碎东西的时候,他们还会说:“碎碎(岁岁)平安,好孩子没伤着就好!”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好孩子。他们的眼里蓄满了爱,蓄满了宽容和慈祥。
随着我调入陕西工作,对父母的牵挂与日俱增。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每每给父母打电话,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跟我说:“孩子,不要想家,不要想爸爸妈妈,我们挺好的。在外照顾好自己,吃胖点,那边风大,穿暖点,那边风冷……”就这样“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的嘱咐,感觉我就像个特别需要人照顾有的小宝宝,就这样享受着这份爱。我也觉得他们一切都挺好的,不再担心他们。直到有一天,妈妈生病住院痊愈的时候,我才从弟弟那里得知,妈妈生病住院了,“咱爸妈不让我告诉你,怕你担心,你身体本来就弱,爸妈说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弟弟大老远从北京赶回家去看爸妈,而我却连妈妈生病都不知,感觉自己这个做女儿的很不合格。其实是父母怕我担心,怕我一着急再生病,所以没敢告诉我,我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记得,今年夏天回山东,给父母聊天的时候,聊到好久没有吃莲蓬了,也不知还有卖的吗。爸爸就记在心里了,悄悄地去了集市,顶着中午的大太阳,给我买回了10斤鲜莲子,让我带回陕西吃。那一刻,我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我知道,自爸爸前年在北京做了腰椎间盘手术以后,不能负重,稍微沉一点的东西都不能手提,走路都要很小心,而他却为了女儿一句爱吃莲蓬,不顾大夫嘱咐的这些,跑去给我买来。还有一次,也是今年,我回山东的家,特馋大龙虾,回去以后就跟父母说想吃大龙虾,在我住在父母家的三天里,父母每天5点多就去集市上等,父母爱说大龙虾卖的太快,怕“抢”不上,怕我吃不上。孩子的一句话都是父母给予满足的愿望,父母对儿女的爱就是这样无私和伟大。
“十月二十这天/是父亲的忌日/我祭奠回来上QQ聊天/止不住想父亲才是彻底绝望/……/可是我最希望的还是/有一天, 我打开房门/外面站着一个苍苍老人/告诉我说/儿啊/过去的三年/是虚拟的/。”这是诗人天狼的一首诗《QQ》,看罢,很是伤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父母终究要离我而去,我的心就像被什么抓的紧紧的,说不上来的一种疼。我害怕那一天的到来,我害怕那一天即使流尽一生的泪水,撕心裂肺的用尽所有的声音也唤不回他们。
在调来陕西数年的时间里,我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忙碌,忽略了父母,很少回家。没注意到他们的白发皱纹,更没注意到他们日益弯下的身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和想法。我总是在跟自己说:等我不忙时候回家陪陪父母,带他们去旅游,陪他们去吃大餐,带他们逛商场,给他们买衣服…… 但是,我也就只是在想,今后我也要改正,珍惜父母的岁月,珍惜父母的唠叨,珍惜深深而又无私的爱。
秋日金黄,枝头压满累累硕果,随风拂过,微微颔首,那是在报答给它们滋养的果树。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就如树上的果实“成熟”了。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要用爱包围他们的岁月和生活。让他们的白发在风中是笑颤颤的,而不是涂上一种沧凉感,让他们额上深深的皱纹,堆满关怀和快乐。
是啊,疼爱我们的父母吧,珍惜他们在身边的日子。不要将来悔时那句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简介:
杜长芬,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参与策划企业文化活动,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也从未改变,多次参加山东省作家班进行专业培训。自1999年7月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共发表作品8万余字。文学作品散见《山东文学》、《阳光》、《当代小说》、《散文诗刊》、《中国煤炭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杂志。创作的《爱如花开》荣获第五届当代精短文学作品一等奖;创作的《印》荣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