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生明 廉生威——一代廉吏曹端
旖旎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道德风范,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曹端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典范。曹端生于1376年,卒于1434年,字正夫,号月川,谥号靖修。他的身世颇具曲折,祖籍山西曲沃阎村,本姓杨,因五世祖遵从父母之命过继给舅家,从而改姓曹。其家族先是迁居山西垣曲,随后又移居至河南渑池滹沱村(即如今的曹滹沱村) ,曹端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得以配享孔庙,被后人尊称为曹夫子。作为明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曹端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史称其为明初理学之冠,足见其在当时学界的重要地位。
曹端的仕途经历虽不算波澜壮阔,却也展现出他坚定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明永乐七年(1409年),曹端在南宫会试中脱颖而出,登副榜第一,由此开启了他的为官之路,被授官为山西霍州学正,负责主管全州的学务。在这个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岗位上,曹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降临,他的父母相继病逝,曹端怀着悲痛的心情回乡丁忧三年,以尽为人子的孝道。三年期满除服后,曹端改任蒲州学正,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洪熙元年(1425年),当曹端蒲州学正任期满,吏部进行政绩考核时,霍、蒲两州竟都争着想要留住他,最终由于霍州的奏章送达较早,曹端又回到了霍州任学正。在这里,他继续深耕教育,直至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曹端在霍州任上溘然长逝,终年58岁,结束了他为教育、为百姓奉献的一生。
修身以敬,品行端正为世范
曹端一生中两次担任霍州学正,累计时间长达18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敬畏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他为学刻苦专一,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钻研和探索中,并且注重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躬行不辍。在教学过程中,曹端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不仅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影响着每一位学子。他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力量,赢得了四方学者士人的广泛敬慕,一时间,“闻风来学者数百人”,众多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投其门下受教。
在霍州讲学期间,学者李德结识了曹端,曹端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深深打动了李德。李德曾感慨地对自己的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这番发自肺腑的赞叹,充分体现了曹端在学界的崇高威望。然而,曹端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虚怀若谷,同样认为李德品行高尚,得知李德为了避让自己而不在霍州讲学后,他让学生们盛情挽留李德,希望两人能够一同讲学育人,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种谦逊豁达的胸怀,令人钦佩不已。
曹端为人十分厚道,他的善良和宽容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求学时,他放在书舍的两匹丝绢不幸被盗。邻居已经知晓了盗贼的身份,纷纷劝他到官府去告发。但曹端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认为若仅仅因为区区两匹丝绢就将一个人告上法庭,那这个人一生的名誉就会毁于一旦,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曹端在自己东西被盗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损失,而是盗贼被揭发后的处境,他不忍心因为这点小事而毁掉一个人的前途,所以根本不去调查追究此事。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端为人处世的厚道和善良,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人的心灵。
为官清正,心系百姓情意深
曹端担任的明代学正一职,品阶仅为正九品,每月俸禄不过五石五,换算成银子也只有二两半。如此微薄的收入,使得曹端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动摇曹端清廉的信念,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从不收受学生的送礼。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拿出自己微薄的俸禄去接济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仁爱与担当。
永乐九年(1411年),霍州遭遇了罕见的大旱,灾情严重,饿殍遍野。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就读州学的不少学生因饥饿而不得不选择退学。刚刚莅任一年的曹端,看着这些面临困境的学生,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忍。他毅然慷慨地拿出自己并不富裕的大部分俸银,用于救济学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份无私的关爱,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学生们的心,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希望。
同年冬天,朝廷外放云南的官员赵任途经霍州时,饥寒交迫,病倒在了署衙驿馆。曹端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出钱为其治病,在赵任临走时,还贴心地送给他路费和干粮。曹端的善举,不仅帮助赵任摆脱了困境,更展现了他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这种古道热肠的行为,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州学贡生邢清在离霍赴太学之际,前来向曹端告别。他心中满怀忧虑,担心家中寡母无人照看。曹端深知邢清的担忧,他安慰邢清道:“你放心去,不要忧虑,我定帮你照看好老人。”在邢清离开的三年里,曹端始终信守承诺,对邢清的母亲关怀备至,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日后邢清官至县尹,他始终铭记着恩师的这份恩情,终生感念不已。
署衙司训张睿是外省人,35岁时不幸病逝于霍州,留下年迈的母亲和孤苦的幼儿,生活陷入了困境。曹端念及张睿家中的艰辛,主动挺身而出,为其主丧。他自掏腰包购买棺木、寻找坟地,将张睿妥善安葬。三年后,曹端又不辞辛劳,将张睿的遗体归葬老家,并拿出自己一年的俸银送给张睿的母亲,以解其生活的燃眉之急。曹端的这些善举,充分体现了他对同僚的深厚情谊和对弱者的关爱,令人动容。
听闻学生王鉴的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曹端心急如焚。他立即赶到王鉴家中探望宽慰,看到王鉴一家的困境,曹端毫不犹豫地送去三个月的俸禄,给予资助。曹端的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让王鉴一家感激涕零。
还有一次,曹端无事闲出城西,看到一个卖柴的中年人中暑死于路旁,其妻抱着幼儿在路边哭泣,绝望中甚至想要卖儿葬夫。曹端见状,心中充满了怜悯之情。他令人取来席藁将死者埋葬,又拿出布二匹赠予妇人。妇人感激不已,泣声道:“非逢仁人,吾母子继而死。”曹端的善举,不仅拯救了这对母子的生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希望。
宣德九年(1434年),一生清廉、心系百姓的曹端因身染重疴,最终逝于霍州。按照常理,家人应该将他送回故里安葬,然而霍州距河南路途遥远,一路往返需要花费不少银两,而曹端一生清廉,竟连这点积蓄也无遗留。无奈之下,后来由霍州民众自发将他葬于城东(今霍州市李曹镇柏乐村)并立碑纪念。曹端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霍州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正统十一年(1446年),翰林黄谏路过渑池,想要祭奠曹端,得知其遗体被葬于霍州,故里只有衣冠冢,黄谏心生不忍,于是捐资将他的棺椁运回,重新安葬于河南渑池,让曹端得以魂归故里。
率自躬行,重视教化传箴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曹端正在蒲州学正任上,霍州学子郭晟擢升为西安府同知。临行前,郭晟特地前来拜见恩师,向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道:“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郭晟听后,深受启发,心悦诚服。他将恩师的教诲视为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在西安做官期间,郭晟始终坚守公廉的原则,“历九载以公廉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恩师的教导,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尊敬。
后来,曹端的这番话不胫而走,传至山东巡抚年富那里。年富对其进行了提炼,将其概括为“公生明,廉生威”,并镌刻成碑。从此,“公生明,廉生威”成为了规诫官吏清廉为政的“官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朱镕基总理在任期间,多次推荐此官箴,强调其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用了此语,并深刻阐释了其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对全党同志提出了殷切嘱托。曹端的这一思想,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曹端不仅以此箴言来教育学生,更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他一生三次典试陕西,每一次都以清廉的作风博得众人的赞誉。宣德元年(1426年),曹端主持陕西乡试。在与巡抚见面后,曹端对同僚讲:“取士在乎公,如盖房,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他深知选拔人才关乎国家的未来,必须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然而,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官往往会给他这个面子。举荐完毕后,这位权势要员满心期待着曹端能够应允。岂料,他只等到了曹端的一首诗:“天道原来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抡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曹端以诗明志,坚定地拒绝了权势要员的不合理举荐,维护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这位官员自讨没趣,只能作罢。
曹端的“公廉”精神,不仅教育了学生,感动了同僚,也如春风化雨般激励了乡民,使霍州的民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樵夫用柴换米,回家后打开米袋,发现里面有一枚金钗。面对这意外之财,樵夫没有丝毫的贪念,他没有把金钗据为己有,而是往返十多里,将金钗送还给了主人。有人问他:“砍柴那么辛苦,现在得到了一个金钗,为什么就轻易归还了呢?”樵夫回答道:“曹夫子,有道人也,以有道者倡教吾霍,可不知化乎!”从樵夫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端的道德风范和教化之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霍州人民心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时光荏苒,500多年过去了,古衙犹在,明镜高悬。霍州市委、霍州市纪委依托得天独厚的廉洁文化资源,在霍州署衙内创建了“霍州署廉政文化馆”。这座文化馆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警示教育,持续发挥着涵育功能,以文化人、以廉润心,让清廉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成为广大群众的价值观念。曹端这位清廉人物,也在岁月的长河中重放异彩,他的故事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公生民 廉生威——一代廉吏曹端
旖旎
青石板上的月光
漫过五百载的岁月长河
你束发着袍 执卷而立
将理学的星子 种进渑池的土地
当霍州的晨钟撞破薄雾
你携着"公廉"的训诫踏雪而来
案头的油灯照亮《夜行烛》的箴言
皂靴丈量的街巷褪去豪强阴影
百姓捧来的粗茶 你躬身婉拒
只饮霍泉一脉清冽 让正气漫过飞檐
书院的戒尺叩响知行的真谛
商贾放下算计 学子拾起良知
清廉的风掠过鼓楼 拂过阡陌
把"廉"字刻进每片瓦当 每寸土壤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渑池与霍州的土地仍在讲述
一个清官如何用毕生
将道德的火种铸成不朽的丰碑
在人心深处 燃起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