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呐喊:心灵的回响
(外一篇)
文 / 李春新(四川)
翻开文学长卷,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欲言又止,艾青诗歌里嘶哑的深情咏叹,穆旦文字中带血的拥抱,看似截然不同的表达,却共同勾勒出人性深处的复杂图景。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让我不禁思考:沉默与呐喊,究竟在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沉默,常常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选择。《鼓书艺人》里那个“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瞬间,或许藏着艺人对生计的焦虑、对时代变迁的迷茫。现实里,我们都有过类似时刻:面对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因担心丢工作而咽下不满;发现朋友的错误,害怕破坏关系而欲言又止。这种沉默像是给自己戴上的保护壳,虽避免了当下的冲突,却也可能让问题越积越深。就像老家王叔,年轻时想创业却被家人反对,他默默放弃了梦想,多年后提起时,眼里还闪着遗憾的光。
但沉默并非总是消极的。它有时是积蓄力量的过程,如同寒冬里深埋地下的种子。陶渊明归隐田园,看似选择沉默,实则在宁静中沉淀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在漫长的沉默中完成《史记》,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长卷。这种沉默,是厚积薄发的智慧,是等待破土而出的坚韧。
与沉默相对的呐喊,则是冲破困境的勇气。艾青即便声音嘶哑也要为土地歌唱,只因对祖国爱得深沉;穆旦用“带血的手”拥抱同胞,是因为看到了民族觉醒的希望。历史上,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了反抗暴政的烽火;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高呼救亡图存,推动国家走向新生。在生活中,也有人敢于打破沉默:外卖小哥揭露平台不合理规则,为同行争取权益;普通市民在网上曝光环境污染问题,唤起公众关注。这些呐喊,是黑暗中的火把,照亮改变的可能。
沉默与呐喊,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一场交响乐,有时需要轻柔的独奏,有时需要激昂的合奏。我们要学会在迷茫时沉淀自己,默默积蓄力量;也要在正义需要捍卫、真情需要表达时,勇敢地发出声音。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真实的模样——在沉默中成长,在呐喊中绽放,让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人生乐章中独特的音符。
灶台边的面香记忆
巷口的风掀起油渍斑斑的布帘时,总能勾出我舌尖的痒。那缕混着牛油与辣椒的香气里,藏着奶奶案板上永远揉不够的面团,和她围裙上洗不掉的油花。
奶奶做的大竹肉丁面,精髓全在那勺臊子里。天麻麻亮时,她就蹲在灶台前剥蒜,紫皮蒜在粗陶钵里被捣得“咚咚”响,惊得檐下麻雀扑棱着飞走。我趴在灶台边数她手里的五花肉块,总是数到第七块就被油星子溅到手背——她正往热锅里倒肥肉,滋啦声中腾起的热气裹着咸香,把我馋得直咽口水。“小讨债鬼,再凑近些可要被油烟呛哭咯!”她笑着用沾着面粉的手背拍我,腕子上的银镯子晃出细碎的光,惊飞了刚凑近的苍蝇。
炒臊子是门学问。奶奶总说“油要热得冒小烟,肉丁才能外焦里嫩”。她先把肥肉熬成半透明的油渣,再下瘦肉丁,铲子翻动时“噼里啪啦”响,肉丁由粉转红,她才不慌不忙地舀一勺豆瓣酱——那是去年她在院角晒的二荆条,掺着盐粒和野山椒在土坛子里闷了整三个月,开盖时连隔壁张婶都来问秘方。红油咕嘟咕嘟冒泡时,她会突然往锅里浇半勺陈醋,“刺啦”一声,酸香混着辣气扑进鼻腔,我忍不住连打三个喷嚏,惹得她直笑:“瞧瞧,这喷嚏打得比闹钟还准。”
手擀面是奶奶的绝活。她和面团时总要哼两句川剧,调门儿跑了调,却把面团揉得极有节奏。案板上撒着细玉米面,面团被枣木擀面杖压得“吱吱”响,渐渐变成薄如蝉翼的面片。我最爱趁她不注意,偷偷揪一小块面剂子捏成小鸭子,她发现后总会刮我鼻尖:“再玩面,等会儿就没面吃咯!”可等面条下锅时,她总要多抓一把我捏破的“小鸭子”,说煮烂了更入味。
起锅时的场景最勾人。奶奶握着长柄竹筷,在滚水里挑几筷子青菜,捞进碗里时先铺一层面条,再浇上臊子,最后淋一勺滚烫的红油汤。金黄的肉丁浸在油汤里,蒜粒煮得半透明,煎蛋的溏心裹着面条,光是闻着就让人直吞口水。我端着碗蹲在门槛上吃,辣得直吸气,奶奶就坐在旁边择菜,时不时用围裙角擦手,往我碗里添两块肉:“慢些吃,锅里给你留着蛋呢。”阳光穿过竹编窗帘,在她脸上织出一片光斑,我看见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比臊子更浓的甜。
离开老家后,我走遍大街小巷找相似的味道。有的臊子太干,有的面条太软,最像样的那家,老板却总说秘方是机器调的。去年回老屋收拾厨房,在煤灶缝里发现几粒发白的面屑,突然想起奶奶揉面时,我趴在旁边数她围裙上的油花——第三颗油花总比别的大些,像朵开在蓝布上的小太阳。
昨夜心血来潮和了团面,案板“咚咚”响得像心跳。水烧开时雾气模糊了眼镜,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撒青菜,看它们在滚水里舒展,忽然鼻子一酸——原来最浓的臊子香,从来不在锅里,而在记忆里那个总被油烟熏得咳嗽的灶台边,在那个会把肉丁偷偷塞进我碗底的人眼里。
秋风又掠过窗台,我捧着面碗站在厨房,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碗里的肉丁晃啊晃,恍惚间变成奶奶腕子上的银镯子,叮叮当当地,摇出一屋子再也回不去的晨光。
【编后荐评】
《沉默与呐喊:心灵的回响》以文学经典切入,辩证探讨了沉默与呐喊的生命哲学。作者借老舍、艾青等名家笔下的文学形象,串联起 “保护壳式沉默” 与 “厚积薄发式沉默” 的双重内涵,又以陈胜吴广、外卖小哥等案例,诠释呐喊作为勇气的象征意义。全文以交响乐为喻,落脚于 “沉默中成长,呐喊中绽放” 的生命体悟,兼具思辨深度与人文温度。
《灶台边的面香记忆》则以细腻的笔触,将奶奶做面的日常升华为情感载体。文中 “紫皮蒜捣钵”“肉丁炒臊子” 等细节充满烟火气息,银镯子的闪光、围裙上的油花等意象勾勒出奶奶鲜活的形象。作者以 “面香” 为线索,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让食物成为连接亲情与乡愁的纽带,结尾 “腕子上的银镯子摇出晨光” 的画面,将怀旧之情推向高潮,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人旧事的深切眷恋。两篇文章一哲思一抒情,分别从精神维度与生活细节出发,展现出对生命状态与情感记忆的深刻观照。
作者简介:

李春新,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天府洔人》编委,四川词协会员,现任某大院党支部书记。先后在《达州晚报》,巜当代文学家》,《天府作家》等发表了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