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全心全意为人民
——记静海区郑庄村原村支部书记魏世靖
记录者/张庭怀
在子牙河畔的静海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毕生的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今天跟随公益记录者的脚步,走进王口镇郑庄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述说起这位郑庄村原老支书魏世靖过往。他就像村头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用朴实无华的行动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平凡事迹。
魏世靖,1918年7月出生,静海区郑庄村人,中共党员。幼年7岁时在本村读私塾,14岁的魏世靖跟着父亲种田及经营小商铺。
1943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魏世靖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村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他深入群众,耐心宣传党的政策,说服地主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魏世靖组织农会,建立评议委员会,公平合理地确定减租减息标准。他带头与顽固地主进行说理斗争,保护贫苦农民的利益。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坚决的斗争,郑庄村的减租减息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大为减轻,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魏世靖同志还注意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运动中培养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扬,成为静海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典范。
同年的一个冬天,凛冽的北风呼啸着穿过村庄,魏世靖裹紧单薄的棉袄,又一次踏上了为八路军送情报的路。脚下的积雪咯吱作响,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死亡赛跑。
这天夜里,他刚把两名伤员安全送到后方医院,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却发现自家院子里洒落的稻皮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十几个端着刺刀的敌人闯进院子,为首的军官一脚踹开房门,阴冷的眼神在屋内扫视。"说!这些稻皮是给八路军的吧?"军官用枪托狠狠戳着魏世靖的胸口。他感到肋骨传来剧痛,却只是摇了摇头。
"给我打!"随着一声令下,雨点般的拳脚落在他身上。枪托重重砸在他的腰间,他听见自己骨头发出可怕的声响。鲜血从嘴角渗出,眼前一阵阵发黑,但他始终紧咬着牙关。
"粮食...在哪里..."敌人揪着他的头发,将他的脸按在雪地里。冰冷的雪混着血水灌进鼻腔,魏世靖却想起了后方医院里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伤员。他艰难地抬起头,露出一个带血的微笑:"不知道。"
日伪军最终悻悻离去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魏世靖蜷缩在雪地里,身上的棉袄早已被血水浸透。但他知道,藏在地窖里的那袋救命粮保住了,而魏世靖被敌人枪托毒打落下终身疼痛。
1945年,八路军某部队在执行任务途经郑庄村,需要补充粮草。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清晨,魏世靖正在伙房里忙着给伤员们准备早饭。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快!把粮票藏好!"他心头一紧,迅速抓起桌上的边区粮票。门被踹开的瞬间,他毫不犹豫地将粮票塞进嘴里。粗糙的纸张刮得喉咙生疼,但他硬是咽了下去。
"八格牙路!"为首的伪军头目暴跳如雷,一把揪住他的衣领,"把粮票交出来!"魏世靖平静地摇摇头。伪军头目抡起枪托狠狠砸在他脸上,鲜血顿时从鼻孔涌出。他被五花大绑押到敌人据点,绑在院里的槐树上。"说!八路军的粮食藏在哪里?"伪军头目挥舞着烧红的烙铁,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魏世靖咬紧牙关,汗水浸透了单薄的棉袄。烙铁贴上胸膛的瞬间,皮肉烧焦的气味弥漫开来。他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一桶冰水浇下来,他剧烈地咳嗽着醒来。盐水浸泡的皮鞭抽在背上,每一下都像刀割。血水混着盐水,在地上积成暗红的小洼。"有种就打死我......"他气若游丝地说,"边区......粮票......早就......下肚了......"
几天后,当乡亲们用门板把他抬回来时,他浑身没有一块好肉。妻子颤抖着给他擦拭伤口,泪水滴在他焦黑的胸膛上。他虚弱地笑了笑:"别哭......粮票......保住了......"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魏世靖的事迹像一团火,温暖着整个边区。伤员们喝着他用命保下的小米粥,一个个红了眼眶。
魏世靖是解放初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解放战争中,他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魏世靖老人积极投身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在互助组时期,他带领群众互帮互助,发展生产;在初级社和高级社阶段,他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组织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带领广大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目标,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六十年代初的那场自然灾害,像一把无情的镰刀,收割着中原大地的生机。郑庄村的土地上,麦苗枯黄,井水干涸,连树皮都被剥得精光。村民们浮肿的脸上,刻着深深的饥饿纹路,他们用榆树叶充饥,把玉米芯磨成粉,连往日喂猪的麸皮都成了救命粮。
记得最困难的那个冬天,仓库里只剩下三袋玉米。魏世靖的小儿子发着高烧,妻子红着眼睛求他:"就抓一把,给孩子熬碗糊糊..."他蹲在门槛上抽了半宿的旱烟,第二天还是原封不动地把粮食分给了村里更困难的五保户。分粮的时候,他的手在抖,不是饿的,是心里难受。
三年饥荒过去时,魏世靖的蓝布褂子已经宽大得能装下两个他。但郑庄村的账本上,没有短过一粒粮食。后来有人提起这事,他只是搓着粗糙的手掌说:"那时候谁家锅里不稀?可咱是党员,得让群众先吃饱。"这句话,和那年仓库门上的铜锁一样,沉甸甸地烙在郑庄村的记忆里。
据了解,魏世靖在1967年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当时组织上决定调任他到静海县某局担任领导职务,这不仅意味着正式工作编制和稳定的"铁饭碗",更是个人仕途的重要转折点。然而,这位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没有丝毫动摇,他婉言谢绝了这次难得的晋升机会,毅然选择留在郑庄大队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
这个决定背后,是魏世靖对农村工作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他深知,农村的发展需要有人坚守,农民的生活需要有人带领改善。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带领乡亲们勤勤恳恳种庄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百姓谋利益"的初心。无论是春种秋收,还是农田水利建设,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魏世靖的选择,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他放弃优越的工作机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相关负责人表示,魏世靖老人是静海区郑庄村原党支部书记,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入党宣誓时那庄严举起的右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他始终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作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魏世靖这样的基层党员,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党的宗旨。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铸就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精神力量,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
记录者/张庭怀
202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