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蕴酿了很多年的《中原艺术游》,今年终于脚踏实地,亲到真见地完成了!三月底回国,四月底回美,整个儿四月份的前半个月,我奔波在中原地区的各大城市。主要是看博物馆,也兼访一些名胜古迹。
我的这次中原游得以顺心顺意地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内弟和弟媳的全力支持。没有他们一路上的辛苦自驾,安排食宿,并且费心费力预订博物馆和名胜地的门票,凭我自己,是无法想象能够顺利进行的。去国多年,除了语言尚通,没有障碍,对于国内出游所需的诸般技能知识,十分缺乏,觉得处处陌生,事事不熟。
在正式开始中原游前,我们先热了热身,去周边的南京,镇江,扬州转了转。
在南京上午看南京博物院,下午看明孝陵。我对南京博物院是抱有很高期望的。心想这六朝古都,人物风流之地,文化底蕴那么深厚,它的博物馆一定是超一流的高档和丰富。可是一路看下来,所得却很少,除了一面巨大的《竹林七贤》画像砖壁让我停步细看,其它少有能留下深刻记忆的。倒是最底层的民国馆,对民国市井风貌的真实再现还原,令我大感兴趣。我徜徉在民国的街道上(邮局,照相,布店,时装,餐厅。。。。。。),想象着民国时人们的生活,不禁感叹,假如没有日寇入侵,没有国共内战,人民本可以安居乐业,国家本可以平稳地繁荣发展。
第二天上午在镇江游北固山和焦山,下午在扬州瘦西湖和东关街。我对镇江,充满了喜爱之情。它小巧玲珑,依山傍水,街道十分整洁,花木特别蓊郁葱翠。我先是去了焦山公园。直奔碑林,终于看到了那几块嵌砌在石壁上的瘗鹤铭!这些断石残碑上的几行刻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极高极高,多少书家对之高度礼赞,有的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这不是跟风发烧,而是有其根由的。你一眼望去,只见它风流婀娜,笔势从容开张,不迫不露,而内蕴自显。有人猜测是王羲之留下的书迹,我认为不象,盖義之字形笔法属内捩收紧一类,而瘗鹤铭则完全是外拓舒展之风。又说是陶弘景书,也无定论。从书法中流露出来的人格襟怀,我想书家一定是一位六朝文人高士吧。
看完焦山,又去了北固山。直上攀顶之后,一气登上北固楼。放眼北眺,大江横阔,水势缓流。楼内展列了毛泽东亲笔手书辛弃疾登北固山的那首名词,龙腾虎跃,笔势酣畅!北固山树木茂密,古迹很多。如那座甘露寺,记载着刘备智斗孙权,所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其它三国东吳名臣名将鲁肃和太史慈的墓葬,也增加了那段历史的氛围气息。至于那座唐代日本遣使阿倍仲麻吕的巨大墓碑,我们从中读到他与唐代诗人们的唱和交往,更是令人不胜向往。
从北固山下来,已是正午。在一家饭店品尝了当地名吃肴肉,就怀着眷恋不舍之情离开了美丽多姿的镇江,驱车直奔扬州。
扬州我十三年前和内弟来过。那次主要是看个园和大明寺。这次想把瘦西湖补上。来到瘦西湖大门口,游客不少,但还未到拥挤不堪的程度。进得门去,东走西看,觉得不象湖,倒象一道纡曲四通的水湾。仔细看去,柳丝细垂,花木繁多,说不尽的那种玲珑秀美。那座二十四桥,更是极工精巧,寓意于数,彰显了江南文化的纤柔精雅的特色。我幻想着,要是一个烟雨的春夏之日,园中清静少人,扁舟一叶,与三两好友,荡漾于水湾之间,那该多美多好!
离开扬州,我至此结束了我的中原游的前戏准备。4月4号一早出发,向北行进,正式开启了我的中原艺术游。上了高速,路面平整,划线清晰,两边花木簇拥,防尘挡风。澎弟开车十分熟稳,我放松地靠坐着,随意向窗外看着风景。正是春夏之交的季节,树头染着嫩绿,纤陌纵横,麦苗浓绿。一幢幢白墙红脊的农家小楼,掩映于竹木之中,很是好看。
我的第一站预定在安徽萧县,那里的博物馆,藏有一些罕见独特,艺术价值很高的汉画像石。好容易到达地点后,却发现正在施工整修,闭馆不开。这让我怏然不快,然而只能无奈离开。萧县的市容,灰土破败,看上去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
离开萧县,向徐州进发。进入市区后,交通堵塞,尘土很大。好容易找到龟山汉墓,挤过人群一看,长龙一样的排队,一问要个把小时才能进入,立刻放弃走人。遂直奔徐州博物馆。那里也是人山人海。好容易进了馆,到处是雍塞不通的人群。在这样糟糕的状况下,我勉强草略地看了个大概。总体印象不佳,亮点很少。有几座汉俑还很生动。一张楚汉争霸的进攻路线图,一张举列历代在徐州地区所发生的大战图表,让我驻足停留了很久。
离开徐州,直奔曲阜,到达时已是夜里九点多钟。这出行的第一天就赶得太狠。坐车就七八个小时,看馆走路又两三个小时,故歇下来后感觉非常疲劳。糟糕的是,我出门认床,一夜翻来覆去也没睡着多少。
第二天一早起来吃了早饭,走路去了孔庙。有不少明清古碑,康熙乾隆的题刻就有好几块。比较起来,我认为康熙的字比乾隆的好,有一股清劲之气。乾隆的字笔道秃滑,一般粗细,比较呆板,缺少看头。孔庙中古柏很多,看标牌都在五六百年以上。我不知人们是如何测知活树的树龄的。死树可以通过切面细数年轮,那活树怎么去找年轮?我在孔庙里随着人群往里走,正感觉枯索无聊呢,忽见三个殿室藏有汉代画像石。这简直让我大喜过望,飞来的好事!可惜只有一间开放,其余两间,居然上了铁锁。我看完展列的那间藏品后,感觉水平很高,心里痒痒不能痛快地把另外两间也一并看完。我扒在门缝往里看,模糊不全地看到一些局部,断定里面全是精品。我好容易来一次,馆方却扣扣索索,不给全看,岂不让人遗憾恨恨!
出了孔庙,又去了孔府。两地相隔很近,一走就到。无非是宅大园精,花木名贵。只要官府出钱,能不建造精良?后花园里的一树紫荊非常好看。
【作者简介】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赴美至今,从事城市交通规划。系当代文学艺术作家群成员。
总编辑:湖畔烟树
执行编辑:艾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