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21篇
药品说明书:老年人的“天书”困局与改革之光
在生活里,常有这样一幕:老人拿着药品说明书,像面对晦涩佛经、复杂论文,国产药却满是英文、汉字寥寥,字小到得用放大镜,服用量标着克、毫克,老年人根本摸不着头脑。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套路与隐忧?又该如何破局?
药品说明书本是指导用药的“指南针”,如今却成老年人的“拦路虎”。字小如蚁,是成本考量下的“浓缩”,可这“浓缩”,挤走了可读性,让老人连基本信息都难获取;专业术语堆砌、用量单位生僻,是知识壁垒,把老人拒之门外;国产药乱标英文,更是迷障,模糊了“为国人服务”的初心,仿佛在说“你们看不懂,就别深究” 。这套路,看似“省事”,实则埋下用药安全隐患,让老人在“吃几片、服多少”里迷茫,甚至可能因误读伤身。
好在,变革已启。国家药监局推动适老化改革试点,简化版说明书、大字版字体、二维码语音播报等举措落地,让药品信息“看得清、听得懂”。地方也在行动,药店设放大版说明书、药企探索语音服务,把专业信息“翻译”成老人能懂的语言。这是对“以人为本”的回归,让说明书不再是冰冷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用药指南。
药品说明书的困局,照见的是老龄化社会里“适老”的迫切。它提醒我们,任何公共服务、商品设计,都该多俯身听听老人的声音。从说明书改革延伸开,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社区里的适老服务,都该跟上老人的需求。毕竟,今天我们努力破除“天书”壁垒,明天,我们才能让每一位老人,在面对生活日常时,都能从容不迫,感受社会的善意与温度。
让药品说明书不再“高高在上”,让适老改革持续深入,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社会文明的刻度。期待更多“适老”之光,照亮老人的生活,让“天书”困局,成为时代进步的注脚,而非被遗忘的痛点。
卞文峰老师简介:
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学术历程: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中高)后到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任职)和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任职,深耕教育四十五载。
• 学术建树:著书18部,发文3800篇,推广和践行幸福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华夏珍宝馆掌门,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的文化守护者。
• 社会兼任:横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领域学术要职。
• 文学修为: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理事,词作入宗词林正韵,除教育和收藏主业外,其散文和古诗词创作有深厚功底,颇有见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