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1094篇
当“高考移民”穿上“留学生”外衣:教育公平不容亵渎
近日,北大医学部留学生招生中疑似“高考移民”乱象引发公众哗然。48名来自几内亚比绍、说着流利中文、长着典型东方面孔的“留学生”,以不足200分、最低的只有160分成绩叩开顶尖医学院大门,而国内考生却需以680分以上的“过独木桥”式竞争才能获得同等入场券。这场披着“国际生”外衣的教育闹剧,撕开了教育公平最敏感的伤疤。
“出口转过去内销”的畸形路径,本质是对教育规则的系统性破坏。部分家长与中介利用国籍政策漏洞,将孩子“包装”成留学生,通过更改国籍、伪造材料等手段,将原本公平的高考竞争异化为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这种行为不仅践踏了千万寒门学子十年寒窗的努力,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赤裸裸的特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试想,当一个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仅靠一纸异国国籍就能轻松跨越分数鸿沟,那些凌晨五点的晨读、堆满课桌的试卷,又该如何安放?
医学教育关乎生命健康,其选拔标准的双重性更令人脊背发凉。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录取分数线却与国内考生相差400余分,这种荒诞的差异无异于将患者生命安全置于风险之中。当“假留学生”凭借捷径获得行医资格,他们是否具备救治病患的专业素养?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却不知为自己操刀的医生可能是通过“身份操作”进入医学院,这种信任危机将如何消解?教育公平的底线一旦失守,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社会。
这场风波暴露出的不仅是个别高校招生审核的漏洞,更是教育治理体系的深层困境。留学生政策本是促进国际交流、吸引优秀人才的桥梁,却被异化为投机者的“绿色通道”。从根源上看,简化审核流程与模糊的国籍认定标准,为“高考移民”提供了可乘之机;而高校对留学生数量与“国际化”指标的盲目追求,更纵容了这种乱象的滋生。当教育沦为利益交换的工具,所谓“精英培养”不过是特权阶层的狂欢。
捍卫教育公平,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一方面,应建立更严格的留学生身份核查机制,通过学籍追踪、语言能力测试、家庭背景调查等手段,堵住政策漏洞;另一方面,高校需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留学生招生思维,回归学术本位,以统一标准衡量人才。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共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容不得半点沙子。那些试图用国籍外衣掩盖投机本质的行为,终将在阳光下无所遁形。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整治教育腐败,才能让每个学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凭借真才实学追逐梦想。否则,被辜负的不仅是寒窗苦读的年轻人,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卞文峰老师简介:
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学术历程: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中高)后到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任职)和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任职,深耕教育四十五载。
• 学术建树:著书18部,发文3800篇,推广和践行幸福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华夏珍宝馆掌门,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的文化守护者。
• 社会兼任:横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领域学术要职。
• 文学修为: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理事,词作入宗词林正韵,除教育和收藏主业外,其散文和古诗词创作有深厚功底,颇有见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