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知《论语》
第一次读《论语》,是在高考之后那段等待分数既心慌又无聊的日子。因为自己学的是文科,从较为简单的历史课本的叙述中得知孔子是我国最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知道有一本叫做《论语》的著作。可至于《论语》里讲的什么,几乎一概不知。于是,便从一位父亲当老师的同学那里借来一本。不读不知道,一读真是吓一跳:里面竟蕴涵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知灼见。于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为学之道,“朝闻道,夕可死矣”的追求真理的执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守己志的操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高尚人格魅力,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不仅如此,就是我们平日写作文常常引用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欲速则不达”“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原来也出自孔老夫子之口,孔夫子的形象一下子在我心中高大了起来。
第二次读《论语》,是在读大学之时。那是正值青春,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自豪和自信,想皓首穷经。再加上读的是师范院校,学的又是历史专业。回想起从前那段读《论语》快乐的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便从图书馆里借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慢慢品读。原来《论语》是一本孔子的人生传记。透过发黄的纸页,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苍茫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个“十有五而志于学”心怀天下的孔子,看到了由替人管帐的“委吏”到鲁国“司寇”而政声誉满天下的孔子,看到了对他颇有微辞的政治对手也不得不承认的孔子——“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也看到了一位峨冠博带、神色疲惫的老头,为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痛下决心,弃官离鲁,乘—辆“吱嘎吱嘎”作响的破车,率一群面带菜色的弟子,颠沛流离于神州列国,宣讲仁学的孔子:
——坚强如他。一生历经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得意弟子或被杀戮或英年早逝的切肤之痛,在传道过程中又遍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感知世间人情冷暖,即便是有过“围于匡,困于蔡”的狼狈与尴尬,落得个“累累若丧家之狗”的悲惨形象,可迂头迂脑的孔二哥还是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痴痴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而不悔。
——仁爱如他。一天,鲁国的一马棚失火,孔子得知后,立刻跑到火场现场,开口第一句话问的是:是否烧伤人?当时,孔子明知烧的是马棚,而马又是官方的“宠物”,却开口不问马的伤亡而先问是否烧伤人,其仁人之心可见一斑。他一直追求和向往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正是他博爱胸襟的体现,正如他的后世来人陶渊明所描绘和憧憬的那个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桃花源,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可爱如他。孔二哥在礼仪的讲究上,性格有些倔强,还有许多“怪癖”:如,席子铺得不正,他不坐;和老乡唱酒,饮完酒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出去了,他才出去;托人向其他国家得朋友问好时,要向受托之人拜两次送别;要是君主召见,他不等驾好车,就步行走了。……瞧,这么多规矩,活得多累呀!可他总是把持“礼的核心是仁”这一观点,而且对此忠贞不贰。瞧,多迂腐,多可爱!
第三次读《论语》是在踏上讲台之后。初为人师,惶惶然。我再次翻开《论语》仔细品味,《论语》竟成为我走向教坛的启蒙教科书。孔老先生两千多年前教育弟子的许多方法至今还鲜活并熠熠生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透彻把握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然后“因材施教”的方法,还有令古今学子屡试不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学不可偏废的思想,成为我初涉教学路上的路标。
先生的一个经典教学案例让我回味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子路、冉有提问的“闻斯行诸?”的同一个问题,夫子却给予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一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一是“闻斯行之。”这两个答案,公西华迷惑不解,斗胆问先生缘由: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不同的处理方法?孔子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力进;子路好勇,所以要牵制他冲动。
原来,孔老先生对自己学生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又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其细心、耐心、耳提面命的苦心可想而知。再如,他说“柴也愚(高柴愚笨)”,“参也鲁(曾参 迟钝)”,“师也辟(颛孙师偏激)”,“由也喭(仲由鲁莽)”;他还说,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孝悌忠恕,品性端正,可成为道德家;宰我、子贡擅长辞令,能办理外交;冉有、季路有管理才能,能行政事;子游、子夏通晓典籍,在文学上有造诣。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个性特长如数家珍,就像一位伟大的根雕艺术家,先根据自己的慧眼观察和想象,发现了原态树根的可塑性,再根据树根的盘曲和根须的伸展,因材而雕,或拟人或拟物,雕琢出一件件韵味无穷的艺术品。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他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那他理想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具有“周公之才之美”的人,是“文质彬彬”的君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简单的十二个字,表明了他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从《论语》中我们发现,尽管孔老先生教学的内容比较庞杂,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却是他一以贯之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在“六艺”之中,德智体美诸要素样样蕴涵其中。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再者,我们从孔门弟子的成才情况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以道德、学问、政治、军事、礼乐等成为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而享誉天下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不能不说都受益于先生的全面施教。
而最让人敬佩的还是先生那“有教无类”的思想。因为在那个时代,学校的大门只为富家子弟和贵族子弟开放,贫民百姓只有望校兴叹的份儿。而先生“有教无类”的一声呐喊,可谓是振耳发聩,彻底打碎了公子王孙天经地义垄断受教育的特权。在孔子的眼里,血缘、出身、特权都应该统统让位于“天赋人权”;在他的学校里,无论是富家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的子嗣,都能够直接呼吸到自由民主的空气。这一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因城乡地域差异而受到的教育歧视、因收入差异而遭到冷漠的教育不公,已引起学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普遍重视,承认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积极的借鉴和很现实的教育意义。只有营造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的和谐教育,人才有可能有发展自己、开垦自己、完善自己、成全自己的机会,我们的社会方能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
俗话说:“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读每次《论语》,都怀有一种无比的虔诚,而且所得所悟各不相同。如果有人面对面地问我,《论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书?我也许会不知所言无言以对。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千颗心有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如要怦然心动醍醐灌顶感知《论语》,品味《论语》,味知《论语》,这次第,怎一次两次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