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梦碎的悲歌
文′赵奇
在乡村的悠悠岁月长河中,老王的故事,宛如一枚沉入河底的旧石,虽无声无息,却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
老王,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富农”成分,生活的担子格外沉重。在物资极度匮乏、社会观念敏感的时期,他像一头负重前行的老牛,硬是将四个孩子拉扯长大。每一步,都浸透着超出常人的汗水与艰辛。
大儿子到了结婚年纪,在成分论甚嚣尘上的岁月里,婚姻成了棘手难题。老鲁四处奔波,托遍媒人,只为给儿寻一个安稳归宿。最终,大儿喜结良缘,老鲁紧锁的眉头才稍稍舒展。
二儿子因成分问题,初中未毕业便背井离乡去打工。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生活的重担,前途一片迷茫。彼时的他,尚未成家,在陌生的城市里孤独闯荡。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三儿子赶上了取消成分论的好时机。凭借自身的勤奋与聪慧,他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骄傲。毕业后,在父母的帮衬下,也组建了温馨的家庭,开启了人生新旅程。
四儿子因家境贫寒,选择了外地招亲。从此,故乡在他的生活里,渐渐变成了远方模糊的影子。
日子如流水般逝去,二儿子也终于成了婚还有了两个孩子。面对孩子无人照料的困境,他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并承诺会为他们养老送终。老王和老伴满心欢喜,以为能在含饴弄孙中安享晚年。
然而,时光无情,几十年转瞬即逝。二儿子的孩子也长大成人,为了在城市里偿还房贷,一家人都在外地拼命打工。忙碌的生活,让他们渐渐淡忘了留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此时的老王和老伴,已至耄耋之年,身体每况愈下。
大儿子对赡养父母之事并不上心,还理直气壮地认为父母帮老二带了孩子,赡养责任应由老二承担。老三在城里教书,工作繁忙,只能偶尔抽空回乡探望。而四儿子,仿佛与家乡断了联系,这一去甚至十几年都难得回来一次。
父母暮年所求,并非儿女给予物质的丰厚,而是子女的时常陪伴。大前年,一辈子操劳的老伴在菜园劳作时不慎摔倒,身体本就虚弱的她,就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溘然长逝。老王失去了携手一生的伴侣,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与孤独之中。
次年腊月,寒风凛冽。独自在家的老王染上感冒,无人照料。他挣扎着起身做饭,却在厨房中也被摔倒,腿被折断。他躺在冰冷的地上,疼痛与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却无人知晓。不知过了几日,他三儿子偶然回乡看望,才发现奄奄一息的父亲。虽匆忙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老王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浑浊的双眼饱含泪水,心中反复叩问:辛苦了一辈子,常言道养儿防老,在当今可怎么实现不了呢?
“养儿防老”,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观念,犹如一座古老的灯塔,长久以来照亮着人们的生活,承载着无数父母对晚年的美好憧憬。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它是家庭养老的精神支柱,子女围绕在父母身边,给予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自然而然的伦理秩序。
然而,在时代巨轮的滚滚前行中,这一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二儿子一家为了房贷在城市中奔波忙碌,无暇顾及远方的父母,这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使子女远离家乡工作成为常态,空间上的距离,让亲情的维系变得艰难。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让部分人的家庭伦理观念逐渐淡薄,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悄然弱化,大儿子的推诿便是一个缩影。
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养儿防老”观念的价值。它所蕴含的亲情纽带与道德责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温暖与凝聚力的源泉。只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创新这一传统观念。
一方面,子女应在繁忙的生活中,努力平衡事业与家庭,增强对父母的关爱与责任意识。即便不能时刻陪伴在侧,也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父母足够的关心与慰藉。另一方面,社会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构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老王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养老问题的复杂与严峻。它警示着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道路上,切莫遗忘了亲情的珍贵与厚重。愿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珍惜眼前的亲情,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再次上演。
作者简介,赵奇,原名鲁敬贤湖北通山楠林桥镇人。热爱文学,曾在纸刊嶶刊发表过原创文章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