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七块》的意蕴张力
刘万成
冯骥才的《苏七块》以不足千字的篇幅,勾勒出一个令人难忘的市井“神医”形象,其意蕴张力非同一般。
这位本名苏金散的大夫医术精湛,却定下了“先拿七块银元再看病”的铁律,哪怕病人疼得死去活来,他也不为所动。表面看,这是一个关于医德沦丧的故事,但细读文本会发现更复杂的意蕴——苏七块并非简单的道德反面教材,而是一个被金钱规则异化的复杂个体,他的形象折射出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伦理的瓦解与重构。
苏七块的形象塑造极具艺术张力。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写其冷酷:“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一细节描写将医者的仁心与金钱的冰冷形成尖锐对立。但小说结尾处,苏七块暗中退还银元的行为又打破了读者的预期判断——他并非纯粹的守财奴,而是在坚持某种自我设定的规则。这种矛盾性使人物摆脱了扁平化,获得了文学形象的深度。冯骥才通过这种“表里不一”的塑造方式,暗示了商品经济下的人性被复杂异化的过程。而且对于这一点,来打牌华医生似乎非常理解。他绕圈子偷偷给了就医者七块银元原路反回,一声不吭继续打牌。而苏七块似乎见钱眼开,凭他高超医术三下五除二便处理好了病人骨伤。此为后来苏七块退钱给华医生而不让人知晓的细节描写,既做了铺垫,反映了“大家”共同的无奈,也使《苏七块》更真实,而且不乏人文关怀。
苏七块的“七块银元法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传统社会里,最基本的职业伦理是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理想超越金钱考量。而苏七块将医疗服务明码标价,甚至“铁面无私”到近乎偏执的地步,这实际上是对商品经济规则的极端内化。值得玩味的是,他并非出于贪婪——华大夫说他“不是贪财之人”,退还银元的行为也证明了这点。他坚守的是一种抽象的“规则正义”,这种对规则的绝对服从,恰是人在商业社会中异化的典型表现:常将手段(金钱交易)异化为目的本身,而忘记了行医救人的本质目的。
小说精巧的结构安排,强化了主题表达。作者采用“见证人视角,通过华大夫的眼睛展开叙述,既保持了距离感,又增添了可信度。情节上设置两次“骨折求医”场景形成对照:第一次苏七块冷面拒绝没带钱的病人,第二次则在收取银元后迅速施治。这种重复中的变化制造了戏剧性转折,为结尾的“退钱”埋下伏笔。最妙的是“三轮车夫张四”这个角色,他的痛苦呻吟与苏七块的冷漠形成感官冲击,迫使读者思考:当医疗成为纯粹的交易盈利时,人性该置于何地?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传统伦理的转型期,苏七块的形象具有警示意义。他医术高超却自我囚禁于金钱规则中,这种异化使他从“神医”沦为“钱医”。对此,作者没有简单批判,而是通过退钱细节暗示人物内心的挣扎——苏七块试图在商业规则与传统道德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复杂性恰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道德困境:如何在新的经济逻辑中保持人性温度?
小说《苏七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小中见大”的功力。以市井小人物为切口,通过精准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展现了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深刻塑造。苏七块既是被异化的典型,又保留了人性复归的可能,这个矛盾统一体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成为反映社会转型期精神困境的一面镜子。在医疗商业化问题依然突出的今天,作者笔下这个民国故事,依然散发着现实的警醒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