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山下的“成人礼”
文/许德华(黑龙江)
青春在集体的大熔炉里炼成一束闪烁光芒的花,青春是每一个人最值得回味或骄傲的阶段,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青春是在那广阔的田野里与大自然一道山花烂漫。
还记得一九七六年春天,在商业局门前集结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每一名知青身披彩带,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手拎着商业局配发的脸盆、毛巾、牙具等,像一场独特的集体“成人礼”,站在“大解放”牌汽车上,我们怀抱着青春的向往,七嘴八舌的猜想着知青点的模样。
汽车在春风中鸣笛启程,逆风疾驰,让人热血沸腾,车子穿过林海路,驶过平和村大桥,沿着301国道,绕过两道山间弯路,右边山上翠绿的树林里鸟儿在歌唱;左边山脚下的石灰窑冒着白烟。路过村庄时,我好奇的打量一切,听老人们说:“这地方叫‘一部落’‘二部落’还有‘三部落’,当年东北抗联曾在这里打过鬼子”。车停在一部落和二部落之间,带队的领导指着前方说:“汽车只能送到这,大家跟着我步行”,汽车扬起的尘土渐渐消散,空旷的山野只剩下我们略显凌乱的脚步声。望着那条看不到头的小路,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挎包里母亲塞的干粮,跟着队伍挪动了脚步。我们既忐忑又期待,而饥饿感也愈发强烈。
临近中午,饥饿感越发强烈,让我想起袁婶家三哥——他是下乡老知青,常常给我讲知青点的故事。记得那一次他笑着分享打饭经验:盛豆腐汤时,用勺子慢慢地沉底捞,这叫“扎猛子”(潜水沉底捞豆腐),想喝油花用勺子轻舀表层汤汁,这叫“漂洋”(轻舀表层油花),吃干粮也有讲究,“先吃两个再取三个,要是先拿三个,等吃完了再取就没了”。因此我想好了,一定照三哥的话去做。我们这些初飞的鸟儿第一次离开父母和那温暖的家,心情在一路的荒山野地中空荡荡的,此时,想起父母的呵护,兄弟姐妹的嬉闹,日子虽然缺吃少穿,但很幸福,心头酸楚,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努力控制想家的思绪,深吸一口气,跟着队长的脚步,在骄阳当空的田野里坚定地迈向未知。
长途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经过一片绿色的麦田,翻过那座土丘,走进白杨树下一条小河的时候,踩着长满青苔的石头,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水里,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脱鞋,挽裤腿在凉飕飕的流水里趟过去,梳着麻花辫的女知青尚淑婷被水中的石头绊倒,整个人都躺在了水中,把母亲给带的那瓶黄瓜咸菜和两个咸鸭蛋也被水冲走了,连麻花辫也在水中散开,此时我们都惊恐地忘了疲惫,女知青赶紧上去架着她的双臂,一步一步地趟了出去,在有树木遮掩的地方,给她换上别人的衣裤,男知青也想去帮忙又羞涩地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一番坎坷不平的道路,看到前方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啊!展开双臂,我们终于到了!馒头山脚下的商业知青点,早已在山口那里临时搭建的门楼底下等候我们的王队长、蔡队长、宋队长、陈队长还有老知青们拉着“热烈欢迎新知青战友”的横幅,让我无比激动。大喇叭里播放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豪言壮语。此时那些陌生的面孔,都成了我崇拜的明星。几名队长站在队伍的前面,在大家的掌声中,精明能干的王队长笑着说:“我们在这里等你们很久了,欢迎你们加入我们这个充满希望的大家庭,希望你们在广阔的田野里锤炼自己,早日丰满羽翼,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商业局领导特别体贴你们初次离开家的感受,就在上午开会研究决定,让食品公司杀一头猪送来——你们到知青点的第一顿饭就是猪肉炖粉条,管够吃呀!”王队长的话音刚落,厨房里漂来咕噜咕噜的炖煮声,猪肉炖粉条的香气撞进鼻腔,蔡队长就指引我们去打饭,能吃上一顿这样的好菜,就像过春节一样,在节日的气氛中过了个当时没有意识的特殊“成人礼”。
作者简介:

黑龙江省海林市人,在知青点下乡期间参军,复员后入职国有商业单位,2000年企业改制后下岗,从事个体经营至退休,长期用文字记录生活,尤爱新诗与散文创作,部分作品散见诗刊及微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