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 刘武汉


有树的地方可以无人,有人的地方不可以无树,地球因为有了树,人类方才诗意地栖居。活了大半辈子才明白,人生如树,树如人生,要不然人们总把匡世救国的英雄豪杰誉为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说的是人生短暂;鹤骨霜髯、德高望重的老人,常常自谦为“老朽”也是以树自喻。因此不管是春风杨柳、秋日桃李,还是四季松柏,我总觉得,世上有多少种树,就会有多少种人生,芸芸众生,我们人人都是一棵树。
树得天地之灵气,一枝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根植大地,庞大的根脉给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坚硬的泥土砂石钙化了它筆挺的脊梁。它以仰望的姿态,接受着来自上天的阳光雨露,错落的枝干是他的臂膀,哗啦啦的叶片是他的语言。小树总是天天向上,岁月更迭,枝繁叶茂,过不了几年便长出自己浓密的树冠,甚至遮天蔽日,为大地撑起一片阴凉。老树总是站着生,披风沐雨,顶天立地,以蓬勃昂扬的生命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
有的人如杨柳,给点阳光就灿烂,春风一刮便落地生根,窜枝拔节,三两年的时间便亭亭玉立,甚至伟岸挺拔,很快成材,好比少年及第的青年才俊,很快被社会重用,甚至青云直上。但遗憾的是,杨柳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年。
有的人如松柏,默默无闻的生长在悬崖上、岩缝里,无人青睐、无人浇灌,夏熬酷暑,冬历风雪,狂风吹不到,干旱旱不坏,严寒冻不死,几十年如一日终成栋梁之材,好比身经百战、后来居上的将军终成大器,但一棵松柏可以活上百年甚至数千年。
有的人像枫,总是在寒降霜落的深秋,燃尽自己满腔的热血为大地铺上一层绚丽的红装,即使做不了太阳,也要攥成一束强大的火炬,给即将到来的冬天送上一份不菲的厚礼,伴着夕阳,挥洒着绮丽的晚霞,集中体现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精忠报国、悲天悯人的一腔热血和英雄情怀。
有的人像梅,在最酷热溽暑的夏日里,它心止如水,历尽熬煎;等到三九隆冬冰天雪地的时候,它却大打出手,凌寒独放。“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踏在丛中笑”毛主席笔下这株别开生面的英姿梅花形象的绽现了以江姐为首的无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光辉形象。
笔者在广阔天地的那几年当过园艺师,以后又做过几年中学教师,广植桃李,鞠躬尽瘁,两段经历使我对“辛勤的园丁” 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穷乡僻壤,“桃三杏四梨五年,吃个苹果难上难”,做一棵果树也不容易,桃、李、杏需要及时浇水、施肥、打药、治虫,苹果树需要年年修剪,剪除疯枝,打开光路,环剥、扭稍,一环扣一环。果树就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竭尽全力满足人的口欲之福。园艺师和教师就像蜜蜂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烛流尽泪始干”,但到头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甘苦为谁甜”? 园艺师也好,教师也罢,都是人们的“辛勤的园丁”,安得“桃李满天下”,累死累活也心甘,因此秋日桃李果树,就好比人之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向国家、向社会、向家庭报之以甘甜。不管你是桃树、李树、还是苹果、核桃树,也不管你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干的什么,你必须尽心竭力、无怨无悔,以你的勤劳和智慧扮美人间。
树犹人也,启迪甚多。
速生者速朽,迟长者迟衰。天生我材各有用,谁笑到最后,谁活的最好,杨柳较之松柏就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不要说松柏了,就连那些生长在深山老林的其他树木,也都比杨柳树的寿命长的多。这些树,百年千载,历经沧桑,狂风吹得它枝折叶落,但吹不倒它挺立的躯干;烈日炎炎,枝垂叶黄,其根却在大地深处不停地汲取水分和营养。雷轰电击 他昂首面对,在疼痛中一哂而过,它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一切痛苦,即使刀砍斧斵,依然挺直脊梁努力生存,以一种绰约的风姿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凡。
树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不择地方,只要有片土,不挑贫富,安分随性,就能发芽扎根生长。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逆境中崛起的人才大都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恶劣环境。忍耐等待的姜子牙,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能伸能屈的韩信,忠贞不渝的苏武,折腾不夸的苏东坡,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百折不挠的孙中山,爬雪山过草地的工农红军分明就是人中的松、柏、胡杨,令万众敬仰,千古传颂。
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根扎得越深寿命越长。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人也一样,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都隐藏在生命的深处。沙漠里的胡杨树根深大都在百米以上,所以能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井冈山的毛竹在它最初的五年里,不露声色,潜心扎根,只要五年已过,便以排山倒海之势,以每天30公分左右的速度迅猛生长,继而在六个星期完成它一生的高度,把其它竹类远远的甩在脚下,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给人世间众多逆境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以惊人的启迪。
树也有情。树的一生,求于人的甚少,给与人的甚多,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它不像庄稼,一年一度的播种、浇水、施肥、耕耘、收割,一经栽上,几乎是一劳永逸。树是廉价的,阳光、空气和不失时机地给与一点点水分就足够了,匆匆几十年后,他就会几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值回报于你。且不说成材之后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成语,足以说明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及朋友圈里,一颗成材之树其福荫后代的深远影响。
树各有韵。长白山的青松一株株顶天立地,气贯长虹,太湖边的垂柳一行行树影婆娑,摇曳多姿。但最值得一写的就是巍然屹立在南海之滨亚龙湾畔那一棵棵大榕树,多少年来,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击,他们总是无所畏惧,巍然屹立。没人呵护,没人浇灌,但它们却能化腐为养,借光为剑,把萌发的每一根根枝条垂下来,扎进海岸,植入大地,假以时日,独木成林,蔚为南海一景。春夏秋冬、年复一年,都是那样从容,那样青葱,那样深情,那样韵致。
经磨历劫,始终不渝。我们老家苏羊寨的南寨门上有一棵老树,由于风摧雨涮,寨墙不断坍塌,其粗大的根脉渐渐袒露,虬枝盘曲,紧紧地抓附着崖畔之上那一点点贫瘠的泥土。一个多世纪以来,村里的名树奇木枯死了多少,而它却笑看日升日落,惯阅春夏秋冬,生机勃勃,依然健壮。它枝生四面,叶落复长,岁月轮回,生命不息。凌云刚健,气韵深长,迎风舞动着生命的旋律,冒雨抒写着生命的乐章。清晨,它为古寨迎来第一缕希望的曙光,傍晚送走一片灿烂的晚霞。春日里为古寨染上新绿,夏日里为村民撑起一把绿伞输送一片清凉,秋风萧萧,喜鹊登上瘦瘦的枝头摇晃着一两片黄叶,传递着丰收的喜悦;银蛇狂舞、玉树琼枝,冬日里时常把古寨打扮的玲珑透剔、素裹银装。四季斑斓,春绿秋黄,他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时刻守护着古寨的一砖一石,见证着古寨的荣辱盛衰、岁月沧桑。
近年来我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古树名木心存敬畏。如关林庙的龙凤柏,衡山的不老松,新疆沙漠里的胡杨,以及王屋山的千年银杏,特别是黄帝陵的古柏林和先祖黄帝在5000多年前亲手栽植的黄帝柏,树高20多米,树冠面积200多米,腰围9米左右,需要8、9个人手扯手合抱才能围拢,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不但享誉“中华第一柏”的尊称,而且也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柏树之父”。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五千多年来,它经历了华夏民族多少次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由古朴原始到现代文明的自然洗礼,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精神图腾。它不仅是华夏民族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稀世瑰宝,像三皇五帝一样人令人敬仰,也是福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一面旗帜和象征。
我对古树的欣赏远胜过对名花的喜爱。
面对这些古树名木,我时常感到汗颜。人生苦短,甚至远远不如一棵树,但老树的风姿、老树的奉献实乃是我们进入老年应该仿效和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了过期黄历。君不见,现在进入中央政治局的领袖层人物大都在60岁左右,才担当起治国安邦的大任,董明珠、柳传志等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60岁以后还是雄心勃勃,风生水起的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们的事业也因他们的智慧而熠熠生辉。作为同龄人的我们,即使退了休,只要体尚健,心不老,虽然用不着我们人人都去治国安邦,但依据自己的情趣和特长,力所能及地去干一些利国利民、振国兴家的小排档,经营好自己的“安乐窝”,不给国家添麻烦,无疑也是一种奉献。
人生如树,何时生根,何时发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一定的时期和定数。学生时代犹如树的生发期,就是你拼命读书、汲取养分向上生长的黄金年华,如果此刻你选择了虚度光阴,你就要付出一生的惨痛代价。今日读书再苦,也苦不过身无长处、社会残酷。未来的梦想再远,也远不过少年无畏、一路坦途。到了一定年纪,你终将明白,你今天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未来幸福的铺垫,而越是让你在当下感到痛苦的经历,越能给你带来真正的价值。切莫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辜负盛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老年的朋友们,让我们以树为鉴,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挺起胸膛,笑沐夕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树春深更著花,也不失是一道绝妙的风景。
作者简介:刘武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中医药治疗疑难病专家库成员,牛皮癣(银屑病)资深专家,曾供职于河南省武警总队、洛阳市第二中医院,1992年以来,个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中华儿女、妇女生活、名人传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出版《治癣聊疾》《医旅诗韵》各一本。1993年入选《当代中医绝技荟萃》,2002年入选《洛阳优秀科技专家名典》。在《洛阳日报》及各融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