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歌声未远
文/王冲(山东济宁)
三年了。六月二十日这沉静的光阴,总在无声处惊起记忆深处的涟漪。乔羽先生离去的日子,竟已整整三度春秋。人间烟火依旧蒸腾,而他那如运河般丰沛流转的词句,却早已沉淀为民族血脉里不息的节拍。
乔羽先生生长于济宁。运河的帆影曾摇曳过他少年的眼眸,青石板路上回荡的市声,连同母亲口中那些温热的民间小调,无声地滋养了他日后“清水出芙蓉”般的词风。他一生承继三种滋养:幼时家学浸润的古老诗书、教会学堂悄然洞开的西风之窗,以及革命熔炉中淬炼出的赤子情怀。这层层积淀,终将一位济宁少年托举为大国词坛的骄子。
他的笔,是能点化时代的魔杖。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从银幕流泻而出,那清亮欢愉便永远锚定在几代人的童年岸边。一曲《我的祖国》,以“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质朴意象,瞬间勾勒出亿万心灵深处的家园图景,成为民族魂魄中永不干涸的旋律长河。至于那岁末荧屏上必定响起的《难忘今宵》,则如一双温暖的手,年复一年将中华大地轻轻拢入团圆的怀抱——它们早已超越歌词本身,成为刻入民族记忆的生命符号。
乔羽先生的伟大,正在于他将时代宏阔的气象悄然融化于可触可感的日常风景。他深谙“大”与“小”相生的真谛:笔下流淌的并非口号堆砌的洪流,而是能照见普通人心事的清澈溪水。他从不凌空高蹈,始终俯身贴近大地的心跳,用最平实的语言去捕捉、去命名那些深藏于民间烟火中的永恒诗意。这份对平凡世相的深情凝视,使他笔下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得以承载一个民族最厚重的呼吸。
三载光阴流转,先生已远行。可我们何曾真正与他分别?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纯真笑靥在屏幕上漾开,《我的祖国》的壮阔深情在剧场中回响,年复一年《难忘今宵》的温暖在除夕夜深情唱和——乔羽先生便一次次归来,以他永生的词句与歌声。
他早已化入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成为一条无声流淌的文化运河,以最朴素也最深邃的方式,继续灌溉着这片他所深爱的土地。这运河不竭,歌声便永无终章——先生的艺术生命,正以千万人传唱的方式,在时光里延续着他深沉而明亮的凝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