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一生,辛劳育子恩难报;
姑贤半世,淑德传家泽永留。
慈姑走了,在这个蝉鸣渐盛的六月。
记得从2021年确诊病症到如今,5年的时光里,她像一株倔强的野草,在病痛里撑着,直到今年三月风还带着寒意时,病情骤然加重,最终在6月17日那天,放下了尘世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接到消息时,霎那间头脑一片空白,我哭的伤心裂肺,脑海里反复浮现的,还是她拎着大包小包回娘家的样子——那双手因为操劳而布满薄茧,却总把最好的东西往我们手里塞,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仿佛日子里所有的苦,都在她的善意里化开了。
慈姑家的日子不算宽裕,三个女儿陆续长大,生活的担子不轻,但她从不在娘家人面前哭穷。记忆里,每次她回娘家,手里总是掂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给奶奶一份,给爸爸三个兄弟各一份。
她对奶奶的孝顺,是刻在骨子里的。隔三差五,电话或视频总会准时响起,那头是她带着笑意的声音:“妈,身体咋样?我过两天带点您爱吃的桃酥来看您。”即使在生病的几年里,也经常回娘家,坐在奶奶身边,慢慢絮叨着家里的琐事,给奶奶捶背、剪指甲,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们身上,像一幅永远温暖的画。她总说:“娘在,家就在,回来能喊一声妈,心里就踏实。”
二姑走的前半个小时,我去看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脸上肿了,我轻轻的呼唤“慈姑,慈姑”,她使劲的努力的睁开眼睛,嘴巴用力的张开,不知道是在回应我还是在和我告别,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动作,只是右边的眼角渗出了一滴眼泪,那是对生命的弥留,对亲人的挂念,我在心里默默的念叨“慈姑,挺住,你最坚强!”
端午节前夕,其实那个时候,她特别不舒服,病情加重,但是她发信息给小婶婶,交代要好好照顾97岁的奶奶,即使自己一贫如洗坚持要转钱给奶奶。她一生没读过多少书,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活成了光——对家人倾尽所有,对生活从不抱怨,哪怕被病痛折磨,心里装的还是别人。
记得应该是90年,我还在读书,慈姑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要保胎,住在我家,每天回家就吃到慈姑煮的话,她总是和我说“要使劲读书,读书才能有出息”,她时不时的偷偷的塞给我几毛钱,叫我买东西吃。那些被她“惯着”的时光,藏着我们童年里最甜的味道,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善良,是哪怕自己身处泥泞,也想为别人撑一把伞。
慈姑,就如同她名字一般,慈爱善良,她这一生,像一支蜡烛,把光亮给了父母、丈夫、女儿,给了娘家的每一个人,却唯独没给自己留多少轻松。如今她终于卸下了重担,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没有操劳,只有她最惦记的奶奶年轻时的模样,有她爱吃的桃酥,有阳光正好的午后,可以安心地坐下来,不再为谁奔波。
慈姑啊,您总说“人这辈子,对得起良心就好”。您做到了。您的善良、您的孝顺、您对我们的好,我们都记在心里。以后回娘家,再也看不到您拎着包站在门口的身影了,但您留下的温暖,会像院子里的老樟树一样,年年生根发芽。愿您安息,若有来生,愿您被岁月温柔以待,不再受半点苦。
您的侄女
2025年6月21日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