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初遇:自然馈赠
乙巳仲夏,一场由莱州籍作家娄光发起的文学之旅,将一众作家们带到了莱州海沧胶莱河入海口。车子稳稳地开到海潮坝终点,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车,开启了这段充满惊喜的徒步之行。他们穿过绿意盎然的草地,路过波光粼粼的盐田,欢声笑语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回荡,每个人都用文学的独特视角和灵动语言,细细审视着沿途的每一处景色与实物。

走着走着,一片片黄洗菜闯入众人的眼帘。这种野菜在当地极为常见,它们肆意地生长在海岸边,是大自然给予当地人的独特馈赠。任召东热情地介绍着,眼中满是对这种野菜的熟悉与喜爱。原来,黄洗菜可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包饺子、包包子时,放上一把黄洗菜,那味道别提多鲜美了,也有人喜欢凉拌着吃,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却常常怀念起这种质朴的口味。就连从小在山里长大的人,也被黄洗菜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每年到了这个季节,都要吃上几顿,那独特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正当大家沉浸在黄洗菜带来的新奇与喜悦中时,天空中一个灵动的身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是一只长腿海鸟,身姿矫健,正是钓鱼郎,它属于鸥类鸟,更是国家一类保护禽鸟。只见它在天空中优雅地盘旋着,突然,毫无预兆地俯冲直下,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扎入水中。几乎就在眨眼之间,它又展翅高飞,嘴里稳稳地衔着一条鱼,动作一气呵成,优雅得如同舞台上表演杂技的美女,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禁为之折服,心动不已。众人仰望着天空中这只灵动的鸟儿,心中满是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在这炎炎夏日,天空明亮得如同一块湛蓝的宝石,碧水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连。而此时青岛作家们的到来,恰逢钓鱼郎的精彩捕猎,这奇妙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表演,让人不禁陷入深思,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是如此难得,不可多得,却又如此恰到好处,成为了大家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盐田与拱桥:岁月印记
继续前行,盐田映入众人的眼帘。在阳光的照耀下,盐田的结晶体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形成了一幅幅美丽而独特的晶体图画。这些图案有的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细腻而精致;有的则像蜿蜒的河流,曲折流转,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看着这些美丽的晶体图画,众人不禁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思绪也随之飘远,让人遐思万千,心中涌起无尽的感动与敬畏。
望着这些大粒盐的原体,大家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过去。曾经,供销社销售点里那堆积如山的大粒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大粒盐不仅是烹饪美食的必备调料,更是人们生活的一份质朴记忆。那时候,每次去供销社,总能看到大粒盐被整齐地摆放着,散发着淡淡的咸香气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精致的细盐逐渐占据了市场,但供销社里大粒盐的身影,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符号,让人忍不住追思起那段简单而纯粹的时光。

不远处,一座十二孔石拱桥静静横跨在水面上。它饱经岁月的洗礼,桥身的石块已经被磨得光滑,隐隐透露出一种古朴而沧桑的气息。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桥已无法考证具体的建造年限,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 。然而,它的存在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清晰地将青岛、潍坊、烟台三地分界,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标志,仿佛是大地母亲亲手绘制的坐标,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独特的地理意义。站在桥上,微风拂面,人们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石拱桥不仅是连接三地的交通要道,更是地域文化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成为了入海口一道独特而永恒的风景 。
渔家文化馆:传承之光
带着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众人走进了海沧二村渔家文化馆,仿佛踏入了一座承载着渔业历史与文化的宝库。这座文化馆,宛如一位沉默的讲述者,静静诉说着渔业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让每一位走进它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渔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人们得以一窥渔业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这里,大家了解到渔业的起步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在遥远的过去,渔民们仅凭简单的工具和对大海的敬畏,开启了与海洋的博弈。他们驾着简陋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捕捞,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未知的冒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渔具不断进化,从最初的简单鱼叉、渔网,到后来更加复杂、高效的捕捞工具,每一次变革都凝聚着渔民们的智慧和经验,见证着他们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这些渔具的演变,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更是渔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渔民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曾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靠天吃饭,在风浪中讨生活,每一次出海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渔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渔船、先进的导航设备和捕捞技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也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同时,政府的支持和渔业政策的完善,也让渔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和幸福。从简陋的渔村到现代化的渔业社区,从艰苦的劳作到逐渐享受生活的美好,渔民们的生活改善是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关于海沧的名称由来,也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据说,海沧原本应为海仓,在开埠之前,这里是一个小港码头,承担着存放货物和粮食的重要职责,是一个物资集散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在此择地建村,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海沧一、二、三村 。在这三个村子中,海沧二村和三村发展较为发达,村里均建有文化广场,广场上保留着古老的碑刻和精致的假山,这些历史遗迹承载着海沧的过去,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不仅是海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地居民心中的精神寄托,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渔家文化馆的六间房,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艺术与历史的殿堂。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展品,书法字画散发着墨香,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碑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是岁月的痕迹,记录着过去的故事和文化传承;油画则以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渔民的生活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馆内收藏的数量不少的竹叶石,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竹叶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图案,有的如翠竹摇曳,有的似山川起伏,极具收藏价值 。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海沧独特文化的象征,为渔家文化馆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这些丰富的展品,不仅展示了海沧的渔业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美食与故居:风味与历史
不知不觉,已至午餐时分,众人围坐一堂,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 —— 羊汤。当热气腾腾的羊汤端上桌,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直钻鼻腔,让人垂涎欲滴 。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原汁原味的鲜美在舌尖上绽放,醇厚的汤汁顺着喉咙缓缓流下,温暖了整个身心。羊汤的味道浓郁而不油腻,每一口都饱含着大海与土地交融的独特风味,那鲜美的滋味,仿佛是大海馈赠的精华,让人回味无穷,留恋不已。海边人竟能做出如此美味的全羊汤,实在是让人佩服不已,这一碗羊汤,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一次深刻体验。
午餐过后,众人来到了刘子山故居,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刘子山故居曾一度作为莱州市(原掖县)第三中学校址。正是由于学校的入驻,这座老建筑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躲过了岁月的侵蚀和战火的洗礼 。走进故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民国时代。大梁上的雕花清晰可见,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自然,细腻的纹理中蕴含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尽的心血 。这些雕花图案精美绝伦,有的是寓意吉祥如意的花鸟鱼虫,有的是展现历史故事的人物场景,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所折服。屋脊上的六兽栩栩如生,它们形态各异,威风凛凛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这些瑞兽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活了过来,为故居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站在故居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想象着当年刘子山在这里生活的场景,让人对这座建筑和它的主人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掖县公园:文化溯源
翌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作家们用过早餐后,便乘车前往掖县公园。车子缓缓行驶在市区的道路上,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不断变换,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不多时,车子在新一中墙西南北道择地停下,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情,一同踏入了掖县公园的大门。
一进入公园,一座非遗麻渠大糖铜雕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座铜雕造型独特,栩栩如生,仿佛将麻渠大糖的制作过程和独特形态永久地凝固在了那一刻 。麻渠大糖作为莱州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麦芽糖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口感香甜酥脆,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麻渠大糖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莱州地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看着这座精美的铜雕,众人不禁对麻渠大糖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驻足拍照留念,想要将这份独特的文化印记带回家中。
不远处,东莱三凤石牌坊静静矗立在那里,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明代万历年间赵燿、赵焕、赵灿三兄弟而建,他们在科场中连战连捷,赵燿、赵焕考中进士,赵灿成为举人,之后仕途顺遂,官至高位 。他们的成就和品德为赵氏一门赢得了 “望族” 的美誉,在东莱地区声名显赫。这座石牌坊不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表彰,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牌坊上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处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作家们围在牌坊前,仔细欣赏着上面的雕刻,聆听着关于 “东莱三凤” 的故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一门三相” 的佳话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口中的美谈。韦思谦及其子韦承庆、韦嗣立皆官至宰相,他们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成为莱州人民心中的楷模 。赵二奶奶的传奇故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作为 “东莱三凤” 的母亲,最初嫁入赵氏门中时只是一名小妾,后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赢得了家人和众人的尊重,被扶为正房 。由于儿子们的政声威望和官阶品级,她母凭子贵,被朝廷敕封诰命夫人 。她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明白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性 。她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教材,教导着后人要善良、智慧、坚韧,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云峰山:墨香传承
怀着对文化的敬仰和探索的渴望,作家们继续踏上行程,向着云峰山进发。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层峦叠嶂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抵达云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古朴大气的山门映入眼帘。山门为三门四柱一牌楼式,飞檐翘脚,仿佛展翅欲飞的雄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 。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迎接每一位前来探寻文化宝藏的游客。山门之上,舒同所题的 “会我云峰”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云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侧配以清朝荡人林风官书写的对联,字体飘逸洒脱,与山门的古朴风格相得益彰,更显古朴典雅大气,让人不禁驻足欣赏,品味其中的韵味。

走进山门,右侧的西厢是九仙山的刻石陈列。这里宛如一个艺术的宝库,收藏着众多珍贵的刻石作品,每一块刻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刻石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诗词歌赋,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着山川的壮丽和生活的美好;有的是名人轶事,讲述着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人物的故事;有的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让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它们的书法风格各异,有的刚劲有力,如壮士挥剑,展现出豪迈的气势;有的飘逸灵动,如仙子起舞,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有的古朴厚重,如岁月沉淀,散发着历史的沧桑 。作家们怀着敬畏之心,仔细欣赏着每一块刻石,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沿着石阶继续向上攀登,山势逐渐变得陡峭起来,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一路上,左边的竹林郁郁葱葱,修长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章 。这些竹子在山上依然生长得如此茂盛,丝毫不亚于南方的竹林,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和大自然的神奇 。它们就像是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山峰,又像是一位位优雅的舞者,为云峰山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美感。
终于,大家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碑亭。这座碑亭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事先与文联博物馆联系后,工作人员早已将门打开,迎接众人的到来。走进碑亭,一股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心生敬畏之心 。众人怀着恭敬的心情,虔诚地摹拜着这些珍贵的碑刻,仿佛在向古人表达着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碑体由巨大的花岗岩原石雕刻而成,表面平整光滑,仿佛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人们内心的虔诚 。上方有一根斜粗石纹,宛如一道独特的印记,为碑体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但却并不影响整体的美感,反而让它更具韵味 。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碑刻依然保存完好,这足以说明莱州人对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书法的魅力 。
这些碑刻上的文字为魏碑体,它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体,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魏碑体的笔画刚健有力,结构严谨规整,既保留了隶书的古朴韵味,又展现出楷书的端庄秀丽,可谓是集二者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康有为曾对郑氏魏书研究颇深,总结出十条:“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 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们或挺拔如松,或灵动如龙,或端庄如士,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站在碑亭中,作家们认真观察着每一个字的笔画,用心感悟和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意境,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

继续攀登,大家来到了《论经书诗》亭。这座亭子同样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从山间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 。亭中的碑文亦为魏碑,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碑文译文已刻成石,方便游客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内容。作家们围在碑前,仔细研读着碑文,感受着古人对经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们的脸上时而露出沉思的神情,时而露出恍然大悟的喜悦,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
再向上攀登,便是《观海童诗》亭。站在亭中,极目远眺,远处的大海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海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海风轻轻吹拂着脸颊,带来大海的气息和清新的味道,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和舒畅 。此时,大家的心情也如同这广阔的大海一般,开阔而平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所包容和吞噬 。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依恋,作家们开始下山。回首望去,云峰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山上的碑刻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次云峰山之行,不仅让大家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它将成为大家心中一段难忘的回忆,激励着大家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出得山门,众人还进行了合影留念,将这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让这段充满意义的旅程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珍藏 。

归程与回味:收获满怀
作家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依恋,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下山。一路上,大家的心情格外复杂,既有对这段美好旅程即将结束的不舍,又有对此次莱州之行所获颇丰的满足。回首望去,云峰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山上的碑刻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莱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历经千年而不朽。
当大家走出山门时,阳光正好,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仿佛为这次旅行画上了一个温暖而圆满的句号。众人纷纷拿出相机,在山门前合影留念,想要将这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镜头前,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笑容中,有对云峰山美景的陶醉,有对书法文化的热爱,更有对彼此之间深厚情谊的珍惜。
在归程的车上,作家们依然沉浸在莱州的文化氛围中,兴奋地交流着此次旅行的感受和收获。他们纷纷表示,这次莱州之行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让他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莱州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海沧胶莱河入海口的黄洗菜、长腿海鸟,以及盐田的美丽晶体图画,都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而莱州的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渔家文化馆、刘子山故居、掖县公园以及云峰山的碑刻,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次旅行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他们表示,将会把在莱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描绘出莱州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莱州、爱上莱州。他们相信,这些珍贵的经历和感悟,将会成为他们创作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他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随着车子渐行渐远,莱州的景色逐渐消失在视野中,但这次莱州之行所带来的美好回忆和深刻感悟,将永远留在作家们的心中。他们期待着下一次与莱州的相遇,继续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奥秘 。(宋永光)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