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的重要性和全民精学英语的非重要性的论辩:英语中考侧重占比是我一生学业的拦路石
文/吴官戴
曾记得我学习英语,在那个盲从的八九十年代,同窗之间,流行着一句有趣的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一样天下行。在那个认知缺失的年代,我选择了跟随大义,后来中考才知道它对个人人生学业的重要。因为这事,时到今日,我关心国家大事,语言成为了障碍(英文对别人可能是多多少少会看懂一些,对我而言是一字不识),依旧对全民英语学习产生抗拒。
英语,像一扇半开的门,门外是浩瀚的世界,门内是无数双渴望张望的眼睛。有人推门而出,走得潇洒;有人倚门而立,进退两难;亦有人从未靠近,却活得自足。这扇门,究竟该不该人人都挤进去?
英语的确是一把钥匙,在学术的圣殿里,因为英语的开化,很多最新的论文是以英语书写的;在科技的浪潮中,因为一段时间内的世界计算机技术代码源,当计算机科技元素成为人类手指之间的交流使命时,那么创新的代码就会不自觉的用英语注释;国际贸易的棋盘上,合作的契约大多凭英语敲定。不懂英语,便如隔岸观火,只见光影,难触温度。
它也是一座桥梁。在异国的旅人借此问路,留学的学子靠它求知,外交的使者用它交锋。语言不通时,人心如孤岛;言语既通,天涯若比邻。
它更是一面镜子。透过英语,我们照见自己的局限——那些因语言屏障而错失的智慧,也照见世界的多元——那些因翻译失真而磨损的思想。
英语之重,在于它是当今世界,异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钥匙、桥梁与镜子。这也造就了国家重视他的原因。
然而,当“全民英语狂热”成为过度风潮之后,钥匙变成了枷锁,桥梁化作了独木桥,镜子映出的只是焦虑的倒影。
有多少孩子在“ABC”的重复中耗尽耐心,却从未在成长后用上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多少成人将“英语流利”奉为圭臬,却在职场数十年里只与母语打交道?精学英语,对许多人而言,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泡沫,一戳即破。
更不必说,那些因英语短板而被否定的人才——他们或许精于手艺、长于思辨,却因一卷英语试卷,被挡在更高的门槛之外。语言本是工具,何时成了丈量一切的标尺?丢掉自己的文明精粹之后,全民精学英语仿佛让我们自己感觉是生在了异国他乡,不会英语敲门,国家管理、高薪求职与其都是执念、泡沫与幻影。每当我反思英语的重要时,也会考虑英语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全民精通非必要性。在中国这个社会,农民不必会讨论莎士比亚,却能靠科技手册提高产量;工匠无需背诵雅思词汇,但可借翻译工具看懂图纸;诗人哪怕英语蹩脚,也不妨碍他的文字震撼人心。 社会应当宽容——让需要的人深学(涉及到国际文化交流、科技研究国际专工等领域人才),让无意的人浅尝,让无谓的人放下。英语可以是一扇门,但不该是唯一的门;可以是一条路,但不能堵死其他所有的路。
不管任何知识学习,门里门外,皆是人生。英语重要吗?重要。但全民精学英语重要吗?未必。 语言的价值,在于沟通,而非炫耀;在于实用,而非执念。世界很大,有人走向远方,有人守护故乡,有人开拓疆土,有人深耕土壤。 何必强求人人都挤过那扇门?门里门外,各有风景,皆是人生。
编后语: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工具性价值毋庸置疑。掌握英语能为个人开拓视野、获取信息、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利。然而,近年来关于“全民精学英语”的讨论逐渐增多——是否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将英语学到精通水平?这一问题需要从实际效用、资源分配和个人发展等角度理性分析。
一、学英语的重要性
1. 国际交流的桥梁
英语是科学、技术、商务、外交等领域的通用语言。熟练使用英语能直接获取全球前沿知识,参与国际合作,避免因语言壁垒而依赖二手信息。
2. 个人发展的工具
对特定群体(如科研人员、外贸从业者、程序员等),英语是职业发展的刚需。此外,英语能力也为留学、移民等提供更多选择。
3. 文化理解的窗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促进文明互鉴,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偏见。
二、全民精学英语的非必要性
1. 资源投入与回报失衡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但多数人成年后使用频率极低。若将部分精力转向专业技能或母语素养,可能更符合实际需求。
2. 个体差异与需求分化
不同职业对英语要求差异显著。农民、传统手工业者等群体可能更需要本土化技能而非英语能力。强制“一刀切”的精学模式易造成资源浪费。
3. 技术发展降低依赖
机器翻译(如AI同声传译)的进步正逐步解决基础沟通问题。未来,对非专业人群而言,英语可能从“必学技能”变为“按需工具”。
三、更理性的路径:分层学习
1. 基础普及与精英培养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可保留英语基础教学,确保国民具备简单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中,则针对特定领域深化教学。
2.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社会形成“英语有用,但非唯一”的共识。个人可根据兴趣或职业规划决定投入程度,而非被统一标准束缚。
结语
英语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将其视为全民必须精通的“硬指标”已不符合时代需求。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允许语言学习回归工具本质——重视其价值,但不神话其地位。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今天,平衡“开放”与“务实”,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本文特别申明:本文鼓励学习以母语为基础的文化,不妨碍鼓励每个人有精修外文的兴趣;本文志在指正国家中考及用人国策中,国、外知识点考核占比分配策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