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以来,许多朋友联系我,问到我企业出海的事宜。特别是在这半年多以来就更加多了,而且还有不少朋友专程来海外找到我,让我陪同他们了解市场情况。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咨询,如同风中的求救信号,折射出村里的艰难与无奈。
事实上,从我的亲身经历和朋友的言行来看,村里的处境已极其艰难。这份艰难,如同无形的重压,逼迫人们寻找出路。 这些朋友并非主动想出海的,而是被逼无奈,再不走出来,可能生存都成问题。他们的处境,如同困在牢笼一样,挣扎在绝境当中,这也是我原来的亲身经历。
他们找我、问我,是因为我已在海外立足,且过往对我有所信任。对于他们对我的这份信任,真的如珍贵的火种,温暖却沉重。 我由衷感谢朋友们的信任,这份信任比任何财富都珍贵。但信任愈重,责任愈大。
所以,当朋友们让我给建议的时候,我不敢轻率给出答案,我只能以分析相助,如同一盏灯,照亮选择的方向,却不代替任何人做决定。 最终的选择,始终由他们自己做出。选择是自由的代价,也是责任的体现。 我尽可能从多角度与他们探讨,分析利弊,以理性和冷静,帮他们看清前路的迷雾。
然而,我发现朋友们往往兴致勃勃,觉得出海简单、机会巨大。他们的热情,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耀眼却虚幻。 而我往往是那个给他们泼冷水、敲警钟的人。我的直言,如冷水浇头,刺痛却清醒。
我一直反复强调:出海势在必行,但“不出海是等死,出海是找死”。这句话不是悲观,而是对现实的洞察。 不出海,村里的环境只会继续恶化更严重,如同一潭死水,耗尽生机。 不管再努力或“牛逼的模式”已无济于事,大势所趋,越折腾越惨。出海是大势中的一线生机,但绝非易事。
我一直都说:出海就是九死一生,困难与痛苦远超想象,如攀登险峰,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 我过去文章多次提及出海的艰难,在这里不再重复赘述,想了解回看过去的文章就好。我想重复强调的是,出海不是异想天开,要比我们想象中难十倍、百倍。 出海不是冒险的豪赌,而是一场智慧的博弈。
我用行动表明了选择,我已出海,双脚丈量着未知,寻找生机。 但我提醒朋友:出海需谨慎,不是倾尽所有的豪赌,更不是重资产的冒险,而是轻资产、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探索。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出海要先有订单、先有销售渠道。这如同在荒漠中先找水源,而非贸然建城。 生存是第一要务,其次才是扩张。
过去在国内的经验告诉我:豪华办公室、工厂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优质的代工厂和销售渠道。出海亦然。 不要一上来就投工厂、买设备,如同一头扎进未知的深渊,风险无底。许多出海企业成功,因他们本有海外订单支撑,或因关税不得不走。他们的根基,如同大树,已有沃土滋养。 而未出海的企业,需极度谨慎。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先以最小风险试水,验证客户与订单的可行性。如我的朋友,委托我们在海外运营线上业务,先探订单可能性,再考虑仓库,待订单稳定后再投重资产。 轻装上阵,方能走得更远。初期宁愿利润微薄,也不可贸然重投入。出海不是赌生死,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战略布局。出海的艰难,在于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远的修行。如同一场马拉松,考验耐力与智慧。
现在不像过去,赌输了还有翻身机会;如今一着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失败的代价,如沉重的枷锁,难以挣脱。 我的一些朋友,一出海就想投工厂、设备,如同在风暴中建屋,根基未稳便已摇摇欲坠。
我的理念,源于销售的经验:生存第一,渠道为王,稳扎稳打。出海的企业,应先试水市场需求,再逐步加码。 就像目前我的一些朋友让我们在海外帮他们运营线上看能不能接到订单先,如果海外有一定的需求和订单再开始做仓库、直到订单足够多了再开始投工厂设备,也就是说前面出海宁愿利润很少也不要投重资产,等有一定的量能支撑了之后再做大的投入。这段话帮我整理一下。
我希望朋友们以清醒面对出海的现实。出海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充满荆棘的征途。 信任让我更需负责,分析是我的回馈。但选择,永远在他们手中。 出海是必须的,但必须以智慧为舟,以谨慎为帆。若有条件,走出来,海外的天空,虽风雨交加,却藏着无限可能。 但错过时机,可能再无出路。时间如刀,毫不留情。 村里的困境,已成牢笼,困住希望与未来。
出海,是一场对认知的重构、对勇气的考验,更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真正的战略家不是看到机会就冲上去,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撤。
这场全球化的再次洗牌,的确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能活下来的,不是资源最多的,也不是最激进的,而是那些最清醒、最稳重、最懂得平衡风险与机会的人。 愿我们都成为那个风浪过后,还能站在甲板上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