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活
文/刘乙苏
生活是一点一点品出来的,你信吗?生活的好与坏,快乐幸福与否,都是由心态决定的。
所以,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将心放在高处,放在最阳光最温暖的地方,就一定会品出浓浓的味道。这时会有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我的观点是:把心放高,让身段儿在低处就行。
心放高了可登高望远,海阔天空,天地自然,心如明镜。身段儿放低便会感恩所有,平易近人,千山万水尽在脚下。
品生活首先品的是生活质量。
好多人认为:生活质量的标准是山珍海味,吃香的喝辣的,是尝尽天下美食,喝尽天下美酒,品尽天下名茶,享尽天下清福。我则认为:真正的生活质量标准应该是五谷杂粮,柴米油盐,平淡自然,身强体健。
由于心的高度不同,对生活的认识也大相径庭。
那就说说农民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农村将不再有农民。原本农民的孩子也成了银环下乡,麦苗韭菜分不清,农民的后代都一个个成了农业户口的城里人。现在干农活的全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农村空心化,农民边缘化已成趋势。农民将退出历史舞台,农业农耕或将被集团及公司所掌控,而农民却成了给人打工的从业者。因而,在农民或将消失的节点,做足农民,让传统农业掺和一点精准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味道不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吗?
实际上,农民的生活是最有情趣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对农民的描述。然而,农业是生命的根,人类的一日三餐,只要进到肚子里的东西都来自农业,农民攥着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的刀柄。如何种出健康的粮食,吃上零添加的蔬菜瓜果,没有添加剂的面粉,肉蛋奶里没有激素,没有抗生素,没有色素等,没有防腐剂等,这一切只有农民自己能做到,只要愿意。
蜗居山沟快七年了,在大多人眼里,一个既上了年纪又有退休金的老人,搞农业是最不靠谱的事。然而,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甜蜜和美妙,又有多少人能体味到呢?
在我的眼里:干活干活,你要活就得干;活动活动,要活就得动;活受罪,活受罪,想活得好就得受点罪;况且干自己想干的事,又怎能觉出受罪呢?试想:如果一个人吃饱喝足啥都不干,会出现啥情况?身上的零部件像钟表,一直滴答滴答走着没事,突然停摆了,就一定会生锈,等身体里的机能都停摆了就晚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其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越简单越好。比如做农业:
酸枣树是我最喜欢的,为了省工省力,我采取园内铺设园艺地布,浇水用滴管,平时很少用工。想浇水拧开关,想采摘酸枣,用小棍儿一敲拿起笤帚扫就行。既解放了劳动力,又实现了节水灌溉。正值酸枣开花挂果季节,穿越花海,全身心浸泡在花香里,哼着小曲儿,悠哉悠哉的。在这里,劳动成了心情的调节剂,爽爽的,欣欣然。
吃喝更是简单。多年来,我很少炒菜,做汤却很认真。吃完中午饭就将晚上做饭的东西泡上,有:花生米、绿豆、黑豆、薏米、红小豆、麦仁等,做饭时再将小米和麦片放锅里,用温火慢慢熬,等汤快熬制好时摘一把油麦叶切碎扔锅里,香喷喷的味道就出来了。总共两碗汤也要熬制一个多小时,那汤真好喝啊!还有两样东西雷打不动,每天喝两小袋儿奶粉,吃两个笨鸡蛋。
最有意思的当属品茶。
自打来到山沟住,从来不喝茶的我却爱上了城里人的洋玩意儿。不同的是,我喝的茶不花一分钱,还超好喝。酸枣芽,蒲公英,茵陈,柿叶,桑叶等都是我的茶饮,丰富而美味。就那样坐在小板凳上,用杯子盖儿当盅,一盖儿一盖儿地品着。
天凉快时去地里转转看看,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热了回屋里喝茶,看书写作,每星期五去老年大学上课学习,只当给自己放半天假。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年轮转着,心却如常。年龄概念在我这儿是模糊的,小车不倒只管推。
这就是生活,慢慢品着,慢慢体味着,慢慢享受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
作者简介:刘乙苏,爱好文学,和老伴著有《大山儿女》一书。在《老人世界》《河北农民报》《清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发表作品近百篇。散文《婆婆的心里话》获2015年全国报纸副刊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