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
张志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根据毛主席指示和国防备战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建设好大三线的同时,在内陆沿海省份建设小三线兵工厂。一九六五年三月,山东民丰机械厂选址工作开始。时任山东省经委主任刘鹏,副主任李春芝,济南军区国防工办杨崇富,省机械厅二局杨玉升,省设计院刘锡江组成了民丰厂选址的领导和专家班子。同一时间,时任青岛汽轮机厂厂长的吕华林,也接到了调小三线工作,出任山东民丰机械厂第一任厂长的调令。上级组织要求吕华林即刻启程到沂蒙山腹地参与民丰厂的选址工作。
吕华林,1923年出生在山东文登,1941年仅18周岁的他在山东文登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南征北战,浴血疆场,先后多次负伤,是二等甲残疾军人。在和小鬼子的搏斗中,一颗子弹从鼻子旁边打进去,从脖子左后侧穿出,险些丢掉性命。在解放战争中,他的右膝盖被打碎,右脚脚弓被炸坏,造成终身残疾。他的左肩胛后面还留下了一个杯口大小的伤疤,直到去世时身体内还残留有敌人的弹片。他从一名战士,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和磨练,成长为解放军的营级指挥员。1949年解放青岛后,被任命为青岛公安局保警大队大队长。一九五三年转业到地方,出任青岛汽轮机厂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又是九年。
接到调小三线工作调令的那一年,吕华林已经42岁。作为一名党员和老兵,他早已养成了无条件服从的习惯,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马上着手交接工作准备动身。其实,当时离开青岛,他和他的家庭都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一是他身上多处负伤,身上残留的弹片经常使他疼痛难忍,如在城市治疗条件会好些。二是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需要他赡养。当年离开家时参军保家卫国未尽孝心,而今他又要启程远去,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三是妻子长年患病卧床,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他照顾。四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在上学,尚未成年,也需要父亲的照顾和教育。面对这些困难,吕华林同志知道孰大孰小的道理,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沂蒙山的征途,开始了民丰厂的筹建工作,从此再也没有回头。
沂蒙山绵延八百里,群山环绕,崮峰相连。三月的山里,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依然寒风料峭。在从岱崮公社通向笊篱坪村的河道上,行将出任山东民丰机械厂厂长的吕华林乘坐的老式吉普车,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上下颠簸,犹如在巨浪中的一叶扁舟。驾驶汽车的司机叫丁言章,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也是刚刚接到调令,参加民丰厂的筹建。因为从岱崮公社到笊篱坪没有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就是沿河道来回赶坡里集。吉普车蹦蹦跳跳开到了公家庄附近,从未见过汽车的大爷大娘们都非常好奇。吕华林下车亲切地同乡亲们打招呼。他向乡亲们说明来意,大家就象见到了当年的八路军一样,热情地为吕华林带路。有的地方车子没法通过,乡亲们一声招呼,直接把吉普车抬着过去。到了唐王崖附近,汽车根本无法往前走了,吕华林他们就弃车步行,从唐王崖翻山走到笊篱坪村。他爬上青岗岭,举目眺望着獐子崮和周围荒漠的山岭,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和任务的艰巨。作为一名战士,他无惧困难,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根据中央关于迅速建设地方军工厂,实现轻武器配套的精神和华东局、山东省委的有关指示。山东省成立了小三线建设指挥部并设在蒙阴岱崮公社坡里街,现场统一指挥民丰厂、工模具厂、前进厂、光明厂等企业的选址工作。1965年5月,山东民丰机械厂筹建小组成立。根据民丰厂未来产品生产用水量大的特点,筹建小组将要有充足的水量作为选址的首要条件。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指挥部和吕华林等终于找到了唐王崖下面的泉水,用抽水机抽了两个小时后水面没有升降现象,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最终,经省经委李春芝副主任乘飞机在笊篱坪周边的上空盘旋定位,确定山东民丰机械厂厂址定于蒙阴县笊篱坪村左右的两条山沟中。
厂址确定后,马上开始了设计施工。建厂初期的基建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吕华林抱着残疾的身体,白天他咬着牙同青年一起挖沟、抬土、搬石头。晚上在四面透风的石头屋子里,点着煤油灯同大家一起,讨论当天的工作,研究明天的部署。最早调民丰厂的李文明同志说:“那个时候,一是工作环境差,二是生活条件苦,厂长和我们都住在老乡家里。有时候没有主粮,伙房就煮上一锅地瓜吃。厂长吕华林和我们一起挖沟、抬筐,晚上在煤油灯下开会时,老厂长已经筋疲力尽,我常常看到他眯上眼睛,认为是老厂长累了,可能睡了。但当讨论的内容有误的地方,他立即睁大眼睛予以纠正。原来吕厂长没有睡呀!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此时的吕华林依然象战场上的指挥员一样,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地在指挥着民丰厂的前期建设工作。
几乎所有接触过吕华林以及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吕厂长虽工作严谨,但却平易近人。他和任何人打交道从不摆官架子。大家说,吕厂长就象大家庭的长者一样和蔼可亲。说起自己的父亲,吕厂长的长子吕延明却和大家对老爷子的评价略有不同,吕延明说:“爸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厂的工作之中,要讲爸爸有什么特点,那就是他一生都爱党、爱国、爱企业。从不把家务事放在心上,回到家,可能已经很累了,也很少和子女们交流。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他始终都有一种威严感。爸爸对我们兄弟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是一个慈祥但又很严厉的父亲”。
1970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年代。吕华林同志抵住压力,全力指挥工厂军品生产。那些年,他一年内都要发动数次大会战,把生产指标不断刷新。他审时度势,提出了变一条生产线为二条生产线的会战口号。没有生产场地,吕华林同志带领党委一班人讨论制定了自己动手打山洞的计划。响亮的喊出“两个人工作一人干,省出一人上前线”(意即打山洞)的战斗口号,前方车间在王兴利,李树森,李安敬等同志的带领下,500多男女职工投入了打山洞的战斗中。用了近二年时间打成了14.5山洞的扩建任务。把民丰厂的全年生产量由1000万发提高到2000万发,任务翻一番。前方车间会战,吕华林同志还发动后方车间自己动手造设备,在刘寿令,曹文圣,李富胜等同志领导下,后方车间的师傅们硬是靠顽强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技术本领,为前方车间造出了五十七套大中型专用设备,这些老师傅代表有任敦敬、于全斗、高殿奎、刘国帮等等。前方打胜仗,后方紧跟上。吕华林同志还调动指挥后方车间、科室、单位一切为前方服务。那些年,机动科在兰恒清书记带领下,采取连班转,昼夜巡视的做法,确保全厂水电暖供应不出问题。四车间在卫三杰书记带领下大干苦干加巧干,开展技术岗位练兵活动,确保前方工装正常使用。车队在朱念全等同志带领下,一保前方车间生产材料不受影响,二保所有产品及时全部运出,三保全厂生活的日常用品保证供应。那个年代,车门印有“山东民丰机械厂”的解放牌汽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勤部门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也干得热火朝天。在科长丁元鹏、齐玉光的带领下,伙房的师傅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坚决保证让职工吃好喝好;医务室当时的负责人李景堂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为会战贡献力量,决定留下值班人员其余到前方车间巡诊。医务人员郑佰鑫、李桂芳、王永蕙、张恒娟等不分白天黑夜背着医药箱巡诊在前方每一个车间。当时的民丰厂在吕华林同志率领下,前方打胜仗,后方紧跟上,全厂一盘棋,真可谓红红火火、热火朝天。今天忆起那些年那些事就算五十年过去,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吕华林出身贫寒,少小离家。他的文化程度,依靠在抗大分校的学习和部队多年的补习文化所学到的。要论文化程度能达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厂长,却能运筹帷幄、统率三军,把民丰厂建成了让全国兵器企业学习的大庆式企业。他究竟有什么秘诀,能把党交给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完美。
原山东省商检局局长,曾在民丰厂工作担任过厂办公室主任的邢德茂,在吕华林身边工作多年,他这样评价老厂长“吕华林同志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领导,几十年南征北战血与火的考验和锻炼,使他对党有坚定的信仰。为什么他能把民丰厂管理的有章有序,井井有条,就是他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动摇,不走样,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指示,坚定不移。只要是上级的命令指示,他都能在党委会上带领一班人认真的讨论研究,并迅速在全厂认真贯彻执行”。
同是在吕华林身边工作多年的杨乐家同志回忆说:“吕厂长的工作作风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由于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他行走多有不便,因为脚后弓处骨头被打坏,他一生都不能穿皮鞋。每日里大家都看见吕厂长脚踏一双布鞋,在全厂各个车间、科室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晚饭后,晚上八点到十点多钟,他几乎天天都穿行在民丰厂的各个地方。围着民丰厂走一圈就得两个多小时,他需要同基层干部谈话掌握生产动态,他还要亲眼看看前方每个车间每道工序的生产情况。从晚上十一点起,他几乎每天都主持召开党委会,研究当天的工作进度情况,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杨乐家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吕厂长的党委会,半夜十二点结束是早的,到凌晨一二点钟那是常事,早上不到七点还要正常上班”。
在他的带领下,民丰厂锻炼了一大批能打硬仗会打硬仗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以至于兄弟厂的领导在谈到民丰厂时,都赞许地说“老吕真行,论文化程度没有别人高,可就是解读上级方针政策的能力超强、领导能力、指挥能力超强,样样工作跑在前面。”十几年来跟随吕厂长工作的干部个个都心服口服,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值得尊敬的创业者。
时任民丰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的李安敬,在回忆吕华林同志时动情地说:“吕厂长这个人除了工作作风踏实,对人热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承担责任。”一九七三年,三车间弹头车间曳光管火灾事故发生后,李安敬感到压力很大。吕厂长找到李安敬说:“不要有压力,如果是负责任,第一个负责任的是我。搞枪弹生产的,出安全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在吕厂长的直接领导下,厂技术科李黎工程师在火灾事故后,精心研究改进了曳光管的引燃剂中的配制工艺,降低了引燃剂的敏感度。这个工艺被兵器工业部纳入全国枪弹生产工艺流程,调整后的工艺保证了安全生产,也杜绝了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吕华林同志非常关心职工生活,在这一点上他尤为突出。那些年,厂党委经常发动生产大会战。在前方车间激战正酣的同时,他十分注重职工生活的改善。他经常同伙房的管理员徐志明一起研究提高食堂饭菜质量,用沂蒙山特有的黑山羊给职工熬羊肉汤。青岗林食堂每周的饭菜都有食谱。特别是在伙房包水饺、蒸包子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看到吕厂长在伙房里的身影。他和炊事员一起促膝谈心,研究制定每周食谱的落实。更让大家感动的是,吕厂长从不搞特殊,他总是在多数职工已经打完饭的情况下,才常常自己拿着一个饭盒,在窗口外凭饭票打饭。有时候当天的包子水饺都已经卖完了,他就打些简单饭菜。每每看到老厂长打饭菜的身影离去,我都有说不出的感动,这个身影令笔者至今都无法忘怀。一个老革命,一两千员工的工厂一把手,在这一点小事上也一身正气,不搞特殊,难怪他在全厂干部职工心中的威信如日中天。
还有一件更让大家感动的事情,它发生在民丰那些年的春运之中。
民丰厂的干部职工都是按照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要求,且经过严格的政审从各地单位和企业中挑选的精兵强将。他们当中有从青岛市调入的行将出任驻外外交官的党委副书记张燃,有青岛台东区总工会主席张卿礼,有青岛中山路派出所所长的宋世耕,市南区团委书记王绥福,市北区统战部副部长杜朋颜,还有机械工程师曲广泉,电器工程师明金章,土建工程师孙克福,八级钳工的高殿奎,以及七级车工、磨工、钳工等工种的师付不下二十人。从淄博市张店区调入了分管工业的副书记王书汉,以及保卫干部高富德等几十人。另外,济南、烟台、潍坊等地市也都有许多的业务干部和技术人材调入。更让山东小三线历史不能忘记的是,从重庆四五一厂由毕玉山厂长带队调入的40多名业务骨干。他们当中有李黎、李灼平、雷定康、吴耀庭、岳云清、李树森、黄有德等等。民丰厂建厂历史不能忘记的还有从东北三二一厂调入的几十名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涂国富、吴景昌、丁崇贤、李光荣、迟恩贵、杨文衢、周立基、丁振坤、罗振财等等。这些天南地北的民丰人就是为了一个圆建设好小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的承诺,齐聚笊篱坪,造枪造弹保国防。以至于五十年过后,这些人依然无怨无悔。
建厂初期,各地来的民丰人父母、妻子、子女都还在原城市,每年休一个十几天的探亲假,要换乘多次汽、火车才能回家。特别是每年一次的春节临近,给吕厂长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每逢佳节倍思亲。职工平常回不了家,过春节一定是要和亲人团聚的。但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满足不了职工这个最基本的愿望。怎么办?吕厂长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用厂子的解放汽车送职工回家过年。民丰厂以青岛人居多,厂里每年要安排七八辆解放汽车去青岛方向,另外,济南、潍坊、临沂等地也有车辆送职工回家。多么寒冷的严冬啊,在那滴水成冰,满天雪花飞舞的山区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载着探亲的干部和职工的汽车爬行着驶上了回家的征程。为了御寒,大家都是包裹的严严实实。围坐在一起,都不能看清对方的脸。车辆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司机停车让大家方便。没有厕所,干脆男女各占一边。正在大家纷纷下车方便的时候,人群里出现了腿脚不便身穿雨衣的吕厂长,他也和大家一起乘座大卡车回家探亲。同志们都清楚地知道,厂长身体有伤,他完全可以坐自己的专车。但吕厂长不搞特殊,仍然是忍着身上的伤痛,抵御着凛冽的寒风和大家挤在一起回家过年。在副驾驶乘座的修理工知道吕厂长坐在车上,劝老厂长到驾驶室御寒。但吕华林同志说:“我和你们都一样,大家不怕冷,我还怕吗?”他坚持坐在在车厢和大家一起顶风冒雪,共度难关。
吕华林同志用他高洁的人品,无私的胸怀,努力的工作,赢得了全厂干部职工的信任。干部们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愿意找他诉说,寻求解决的办法。时任厂工会主席的高存芳这样评价吕厂长:他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确实是有一套的,多年在部队养成的用人标准,他在企业工作中发挥到极致。吕厂长爱惜人才,会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只要你在岗位上认真的工作,他永远就是你坚强的后盾。高存芳还说:“民丰厂之所以在成为全国大庆式企业,根本的就是企业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依靠吕华林精心打造的有超强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和拼搏向上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全厂职工,民丰厂一跃成为全国兵器工业的大庆式企业之一。”吕厂长之所以受到全厂职工的尊重,还在于他非常关心职工,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职工做好每一件事。在厂里运输能力很紧张的情况下,那些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辆生活车往返在青岛、淄博、日照、临沂等地。青岛的时令海鲜,淄博的酱油、醋,日照的毛蛤蜊、海蛎子,临沂的新鲜蔬菜都源源不断地运抵民丰菜店,确保了全厂职工的生活需要。
吕华林还非常关心民丰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各地招来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的代表就有,数学老师魏云集、纪恩师,语文老师刘希河、魏喜莲,英语老师张衍胜,体育老师刘恩常等,由于这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严格执教,民丰子弟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生。现在他们有的在德国、英国做学术工作,有的在北大清华读到了博士,有的在我国外交部、公安部等重要部门工作,其中一九八七年入校的一个班级,在班主任方玉兰的带领下,从小学一年级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部四十多名同学升入大学的学生就达三十人之多,其中研究生十几名,本科生二十多名,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宫兆雪,盛文 艳,刘楠楠,吴楠等读到了博士。刘楠楠还在德国欧洲著名的美茵兹翻译学院工作。民丰子弟学校的教学成绩,引起了省国防科工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九七三年,民丰子弟学校破天荒地在全省小三线企业中开办了高中班,自此,民丰的孩子足不出户就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令省内兄弟企业羡慕不已,刮目相看。
参与到三线建设的职工队伍中,广为流传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样一句名言。昭示了小三线人在国家的国防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和品德。做为一个企业的带头人吕华林,他深知要搞好企业就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的道理。由于都是双职工,如何办好托儿所,解决孩子入托就是一个厂长面临的最大难题。建厂初期,流行一种“先生产后生活”的说法。吕厂长请示上级领导得到的是“农民不就是把孩子扛在地头上吗”这样的答复。没有办法,吕厂长只能把托儿所与大、中、小班分别因陋就简的也建在山洞或车间里。几年后,吕厂长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建成了所有三线兄弟企业中最好的托儿所。当时的省经委副主任李春芝听说后,要到民丰视察。吕厂长找到了时任厂团委书记的岳泰,指示厂团委马上制做一批儿童玩具送托儿所。岳泰发动全厂团员青年,利用弹壳下角余料等制做了飞机、坦克、大炮、机枪、火车等儿童喜欢的玩具。李春芝到托儿所察看了托儿所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当和小朋友们一起观看了这些具有军工特色的玩具后更是赞不绝口。李春芝对吕华林说“民丰的托儿所建得好,管理得有特色”。吕华林趁机笑着说:“你不是说把托儿所建在山洞口就行了吗。”李主任听了哈哈大笑,幽默地说“老吕,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吕华林在民丰的二十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二十年。二十年里他和全厂干部职工一起艰苦创业,在贫瘠的沂蒙山腹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兵工厂。二十年里,他创建并发扬光大了民丰精神,在民丰厂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涌现了李在业、刘芳、杨国华、魏喜莲、徐增节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培养锻炼了涂国富、张书杰、李黎、李文明、朱常禄、钱泽华、杨文衢 、刘志刚、周志禄等一大批科研技术管理人员。二十年里,他带领全厂职工创建了全国大庆式企业,把民丰厂高射机枪弹生产线由一条线扩建为二条线,产量翻了一番,产品成本一直保持全国最低,产品质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二十年里,他呕心沥血,关心职工生活,在北山建起了一座座宿舍楼,让绝大多数职工从平房搬入楼房,把工厂创建成了全国兵器系统大庆式的企业之一。二十年里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想着企业,全心全意地为职工服务,他走遍了民丰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道路,他为了民丰厂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9年2月,时年76岁的老厂长吕华林调任山东省医药公司总经理岗位并光荣离休后,因病不幸逝世,走完了他辉煌的革命的一生。谨以此文向山东民丰机械厂的创业者——吕华林致敬!全体民丰人会永远地怀念您,愿老厂长在天堂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
张志强,中共党员,1968年山东民丰机械厂(軍工代号9381)参加工作,历任班长,成本员,副科长。1982年参加省电大中文专业大专班学习,1985年毕业。1986年厂教育科工作,1990年参与企业搬迁工作,1992年任筹建办主任,1993年任山东轻安公司经营副总经理,2004年任临沂建筑技师学院书记。2015年组建山东三线軍工文化研究室,任副主任兼秘书长。2021年组建山东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2023年,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主编《三线軍工岁月》一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策划组织第一届全国三线军工文化旅游节。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