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徐铁鹏在文中对百岁表姐的人生叙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原色。她以针线为笔、以岁月为纸,在平凡人生中书写下至真至善的生命答卷,让我们于细微处看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一、朴素坚守里的道义之光
表姐的“义”,是寒风中为幼弟纳衣的细密针脚,是困境里为父亲后事奔波的坚定身影,更是特殊年代冒风险庇护落难义兄的无声担当。这种重情重义的本能选择,超越了时代局限与利益算计,源自“受人滴水恩,当以涌泉报”的传统伦理,更扎根于“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集体无意识。当她说出“根不能忘”时,不仅是对家族情感的珍视,更是对“义”之精神谱系的自觉传承——这种超越血缘的道德自觉,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养料。
二、大是大非前的人性光芒
在特殊历史语境下,表姐对“善”的认知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智慧。她不因出身标签否定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参与盲目批判,而是以“改过自新便应被接纳”的朴素认知,守护着人性的基本温度。这种“不唯上、不唯风,只唯心”的处世态度,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认知桎梏,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朴素正义观。当她怒斥“整好人不对”时,展现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勇气,更是中国普通人面对历史洪流时,以良知为锚的精神定力。
三、百年人生中的文明刻度
从河南逃荒到山西安家,从战乱年代到新时代,表姐的人生轨迹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变迁。她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其以“家庭记忆”承载“时代记忆”,用“个体选择”诠释“集体精神”——那些缝补衣物的深夜、庇护义兄的惊险、坚守良知的倔强,构成了比宏大叙事更鲜活的文明注脚。正如文中所言,她的善恶观是“刻进血脉的良善底色”,这种源自民间、藏于市井的道德力量,正是中国文明历经风雨仍蓬勃向上的深层动因。
在物质充裕而精神容易失重的当下,这篇文章犹如一记叩问:当我们谈论“传统美德”时,究竟该从何处汲取养分?表姐的故事给出答案:它不在典籍的宏大叙事里,而在普通人“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中;不在空洞的口号里,而在“明知有险仍挺身而出”的选择里。这种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生命实践,让我们相信:文明的火种,从来都在普通人的心中传递;民族的精神长河,正是由无数个“表姐”的人生溪流汇聚而成。
愿这份跨越百年的温暖与坚守,能成为照进时代的一束光,让我们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中,记得“根”的方向,守住“善”的本真。这,或许就是普通人书写的精神史诗最动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