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红楼梦》为何能避开清代文字狱
傅济生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朝鲜、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事件。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自西汉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中之文字触怒汉宣帝而遭腰斩以后,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康雍乾时期最甚。至乾隆时期,已是无以复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
清代前期文字狱大致有3种情况:
①清先世曾被明朝统治,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占领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
②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为不利。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
③清朝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对每一位皇子档案审查特别严格,典型的母以子贵的时代,史称夺嫡之争。特别是康雍乾这几代皇帝在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不惜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康熙时期的《南山集》案是清代著名的文字狱事件之一,其详细情况如下:
清初,汉族士大夫中存在着浓厚的反清复明思想,他们对清朝的统治心存不满,通过著述等方式表达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抵触情绪。戴名世作为明清之际的学者、文学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历史使命感,其在《南山集》中对南明历史的记载和评价,触动了清朝统治者的敏感神经。
康熙后期,皇位继承问题日益尖锐,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此案发生在康熙五十年,正值康熙帝为皇位传承问题所困扰,对臣下的言论和行为更加敏感多疑,任何可能被视为对统治权威有丝毫挑战的言行都可能被放大和追究。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十二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以《南山集》“狂妄不谨”“语多狂悖”为由,向康熙帝参奏翰林院编修戴名世。赵申乔认为戴名世的《南山集》中有大量对清朝不利的言论,如使用南明年号、对南明政权的评价等,涉嫌谋逆。
康熙帝接到奏报后,命刑部严查此事。经刑部审查,发现《南山集》中有多处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记南明永历年号及事迹,而方孝标曾为南明永历帝立传,并主张南明不应视为伪政权,这在当时是严重的政治禁忌。此外,《南山集》中的一些文章还涉及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间接质疑,如在《与余生书》中引用方孝标关于南明历史的论述,以及在《与弟子倪生书》中提到清开端应为康熙元年,顺治朝不得为正统等观点。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下诏,戴名世被处斩,已故的方孝标被发棺“戮尸”。戴名世的族人被流放宁古塔,方孝标的子孙数人并斩,“方氏有服者皆坐死”。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本应处绞刑,但因李光地等人的说情,康熙帝免其死罪,将其革职,后以白衣身份参加修撰工作。与《南山集》有牵连的刊刻者、贩卖者、交往密切者等均被议罪,其中有不少人被革职、充军或流放,牵连人数达数百人之多。
总之,《南山集》案是康熙时期文字狱的典型代表,它深刻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皇权对文化领域的严密控制。此案例时刻警示着我们,要珍视言论自由与文化繁荣的环境,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
康熙在思想上为了控制臣民,兴文字狱,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20多起,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案、朱方旦案、庄廷鑨案等。
冒辟疆生活在文化统治极其严厉的封建专制时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大兴“文字狱”,凡士子文人所著书籍稍涉时事,便有可能招来横祸。然而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在清代却能避开文字狱,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创作手法巧妙
1.模糊时代背景:冒辟疆有意不明确交代故事的具体朝代,使书中情节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了直接针对当朝的敏感问题,减少了被认定为影射现实而获罪的风险。例如书中虽有一些贵族生活场景等,但并无明确的清朝特有的政治标识或事件指向。
2.运用神话外衣:开篇便以神话故事引入,强调因果报应等虚幻元素,给人一种宿命感,仿佛书中人物的命运皆由前世注定,而非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此来降低统治者对作品政治敏感性的警惕。
3.隐晦表达与象征手法:冒辟疆采用诸多隐晦的表达和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含义。如贾宝玉是“人鬼合一”的人,当他以鬼活动时,人们难以察觉其特殊行为及背后意义,使得书中一些可能涉及敏感的内容被隐藏起来,不易被直接解读为对现实的不满或批判[^。
二.反复删改敏感内容:冒辟疆在创作过程中,深知文字狱的厉害,对书中可能引起麻烦的内容进行了反复删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比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情节的删除,就是为了避免触及当时的道德和社会禁忌,降低作品的敏感性。
三.传播方式谨慎:最初《红楼梦》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亲友之间流传,并未大规模印刷出版。这种小范围的传播方式,使得作品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也减少了被官方注意到的可能性。即使在流传过程中被发现,也更容易控制和处理。
四.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红楼梦》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细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节架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使得它在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即使在清朝也难以轻易对其进行全面否定和查禁,因为其文学价值在朝野各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而且书中存在一些对封建统治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与维护的内容,如对皇权的尊重、对家族制度的遵循等,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主流文化观念相契合,从而对其反感程度相对较低。
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人物塑造手法
1.细腻刻画: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对林黛玉的描写,从她进贾府时“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外貌,到她吟诗作赋时的才情展现,以及日常中多愁善感的情绪表现,全方位地塑造出一个敏感细腻、才华横溢的女子形象。
2.对比映衬: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等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特点。如林黛玉与薛宝钗,林黛玉天真率直、情感细腻且执着,薛宝钗则沉稳内敛、处事圆滑,二人在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逐步展现: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逐渐展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比如贾宝玉,从最初的顽劣叛逆,到后来经历诸多事件后对封建礼教的深刻认识和反抗,其性格和思想的转变过程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情节构思手法
1.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冒辟疆在书中巧妙地设置了众多看似不经意的线索,这些线索在后续情节中逐渐发挥作用,使故事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便提到了甄英莲(香菱)的命运,为后文香菱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又如秦可卿病逝前托梦给王熙凤,提及贾府日后的衰败之事,也为贾府的命运走向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2.一击两鸣,一笔多用:通过一件事同时描绘多个相关的人和事,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这一小事,不仅展现了王夫人在贾府中的实权地位,还暗示了金钏儿的命运以及王夫人与薛姨妈之间可能存在的机密话题,为后文的相关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3.避繁就简,详略得当:对于一些复杂的情节或人物关系,冒辟疆并不一一详细叙述,而是巧妙地避开繁琐之处,抓住重点进行描写。比如黛玉动辄流泪的习惯,看辟疆并未过多地进行过细描写,而是通过紫鹃的偶尔所见来进行交代,避免了冗长拖沓的叙述。
三.描写手法
1.白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对人物、场景等进行客观的描写,不加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生动地展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第二十八回中,通过宝玉和小红的对话,简单几笔就描写出宝玉住所的日常生活场景,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
2.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内心独白等方式,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喜悦等复杂情感。如林黛玉听到宝玉和宝钗之间的谈话时,内心的痛苦和失落通过她的细微表情和动作得以清晰展现。
3.情景交融:将人物的情感与所处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如在描写林黛玉葬花时,通过对落花缤纷、阴云密布等环境的描绘,烘托出她内心的孤独、哀伤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四. 修辞手法
1谐音双关:作者巧妙地运用谐音字来赋予人物名字、地名等特殊的含义,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例如“甄士隐”谐音“真事隐”,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隐晦批判;“贾雨村”谐音“假语村”,寓意着虚假的言论和行为;“元迎探惜”四姐妹的名字谐音“原应叹息”,暗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
2.象征隐喻:借助具体的事物或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概念、情感或主题。如“通灵宝玉”象征着贾宝玉的叛逆精神和对自由、真爱的追求;“太虚幻境”则隐喻着虚幻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境界;“绛珠草”是血泪的意象,与林黛玉还泪报恩的立意相契合。
3.春秋笔法:委婉地表达作者的倾向和褒贬之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在行文中暗含深意。如第三回中,贾政不费吹灰之力即为贾雨村谋得官职,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写,巧妙地展现了贾府在官场中的炙手可热的权势。
冒辟疆为什么又要用“曹雪芹”作为他的笔名呢?由于《红楼梦》(石头记)被清朝列为禁书,为避文字狱,故没有用冒辟疆的真实姓名,而是用的别名或笔名。那么,冒辟疆与“曹雪芹”三个字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董为千里草,曹乃董头冒身或曰草头冒身,曹、草同声,曹冒同韵,雪芹者情系白白的雪花、芹花也。而且我们可以从冒巢民这个名号进行研究推断,冒巢民谐音冒草民,即是说自己乃一介草民;冒朝明,也就是只朝明不朝清。
冒辟疆在所撰《影梅庵忆语》中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他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故而这篇文章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的,是他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为这篇文章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可见他对小宛的深深怀念,他既然可以作专著怀念小宛,那么就完全可以在著作《红楼梦》(石头记)时,用曹雪芹这个笔名,这既合情理,也是容易理解的,用“曹雪芹”作为冒巢民的笔名,不仅为了对董小宛“其佐余著书肥遁”的回报,同时也是为避清朝的文字狱不得已而为之,也只有冒巢民能与“曹雪芹”三个字联系得上,而且暗含曹名(巢民)、雪芹(董白)两个人的名号。
冒曹名、这个冒曹名的曹,就是如皋曹家巷的曹,(曹家巷紧邻冒家巷,)巢字的谐音,名是什么呢?名就是雪芹,为什么要用“雪芹”这两个字呢?因为小宛名白,雪花是白的,芹谐音情,芹花也是白的,联起来就是“曹名雪芹”,既表示深爱董小宛,同时也是要让巢民(曹名)和董白(雪芹)两个人的名号,留在自己心爱的著作上,与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