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不是简单的出生地,而是血脉的坐标。
2025年6月19日清晨,26岁的胡巨臣和从北京回来的弟弟胡尹泉,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反复核对着手机备忘录中的行程安排。这位即将入职中芯国际的芯片工程学子,正在为一场特殊的“项目”做最后的准备。这“项目”不同于实验室里的精密测算,这次他们要追寻的,是一段跨越八十年的家族记忆。
数字时代的寻根者
胡巨臣的大脑里存储着父亲胡海松经常念叨的胡氏家族与谱名派号,还有叔父最希望见到《闸口胡氏家谱》的殷殷夙愿。印象特别深的是叔父在胡氏宗亲网上写的一篇题为《五百年,又是五百年》帖子——这是叔父胡海峰2006年写下的寻根日志,文档的创建时间显示“2006-11-19”。这一刻,线上的网文将在线下延续,时间刷新为 “2025-6-19”,这里记录着两代人持续十九年的寻根历程。
作为研究生毕业的“Z世代”,胡巨臣习惯用数据库思维理解世界。在他眼中,家族字辈就像一串特殊的“遗传代码”,等待着在一个恰当的节点完整破译。很快汉川站到了。尚未满18岁的胡尹泉站在汉川站的出站口,仰望着“汉川站”三个醒目的大字,眼中满是期待与激动。这个刚结束高考的“00后”少年,耳朵里塞着无线耳机,手机导航显示距离胡家闸村还有20公里。他欣喜地与堂兄交谈着:“哥,我们终于到汉川了,我们问问打车到胡家闸口村要多少钱?” 兄弟俩随后打车直奔胡家闸村,车窗外的田野、河堤与树林渐次展开。当车停在闸口村前的路口,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中式牌坊映入眼中。他们下了车跟着手机导航一路向前,最终在胡家闸村村委会门前停下了脚步。“我们到了!”弟弟看着定位笑着说。到这里只是身体和地理上的到家了。
闸口村的数字足迹
在胡家闸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妇女主任正在电脑前整理村民信息,村党支部书记胡泽红也在处理村务,当两位年轻人说明来意后,他们有些惊讶:“没想到你们这么年轻还知道认祖寻根!”主任告诉他俩:“你们要找的胡继运族长,就住在村南头的文化广场旁边。我来帮你们联系一下。”说着,她点开手机里的“村民联络群”,发了一条语音消息,接着又直接打通了族长的电话。胡巨臣兄弟俩站在村委会的门口,心潮澎湃,此刻心中格外踏实——这一站,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抵达,更是心灵深处对“家”的真正靠近。
这种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场景,让胡巨臣想起叔父网文里的困惑:“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高祖父是怎么找到谋生之路的?”而如今,他们靠着数字地图和即时通讯,便轻松找到了先辈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祖籍地——胡家闸口。在胡继运族长家中,老人取出一部用防潮箱保存的《闸口胡氏宗谱》,一下子找到了“家训→勤学→继宗→志修→承琼→承松→承年”这一支系的瓜藤谱系文字。同时族长打开手机相册:“这是去年清明我们胡家扫墓时拍的照片。”画面中,族人们站在祖坟前肃穆祭拜,香烟袅袅,纸钱随风轻舞。手机屏幕上的高清照片,映照着我们手中泛黄的族谱纸页,仿佛一幅横跨古今的时空拼图。一边是墨香犹在的老家谱,一边是数字时代的清明祭祀图景,两者在我们眼前悄然重叠,不仅没有违和,反而像是在续写同一段家族的生命长卷。那一刻让兄弟俩深刻感受到:祖先虽远,血脉犹近;形式虽变,敬意如初。
祠堂外的科技回响
弟兄俩跟着族长来到胡氏宗祠院外,胡族长此时说到:“我们这座祠堂可是六修六建,最早的胡家宗祠,那叫一个壮观!”但今天族长因故未带内院钥匙,而内院大门紧锁,未能入内,弟兄俩心中不免泛起一丝遗憾与失落。但站在祠堂前的空地上,那股庄严肃穆的氛围依旧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
最让弟兄俩动容的,是祠堂内院外矗立着的两尊家族先贤雕像。一尊是胡承和烈士,为国捐躯,英名永存;另一尊则是家喻户晓的特型演员古月(原名胡诗学),曾多次在影视作品中扮演毛泽东主席,风骨卓然,为家族赢得无数荣耀。两座雕像神情庄重,衣袂飘然,仿佛在无声中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担当。
弟兄两站在雕像前,心头一紧,肃然起敬,自发低头鞠躬致礼,以表敬意。他们仔细观看石碑上的文字,了解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重修,岁月虽远,风骨犹存。弟弟低声说:“哥,虽然今天没能进入祠堂,但站在这里,我觉得祖先就在看着我们。”哥哥点了点头,望着那静默的雕像,心中泛起一种说不出的庄重感——这一刻,不是我们在凝视他们,而是他们在默默地注视着后人。
站在祠堂外,胡尹泉掏出手机,透过祠堂大门的上沿,拍下了“胡氏宗祠”四个大字。指尖点动之后,千里之外的北京,父亲胡海峰第一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祠堂,如现场亲临。
云端上的家族记忆
在返程的高铁上,胡巨臣整理拍摄的家谱照片、祠堂照片、闸口村景,还有宗亲们的合影。手机像册自动地识别谱页上的文字、照片人物场景和地理信息,生成了可搜索的电子文档。这是一个全新的节点,命名为“2025寻根档案”,里面包括:家谱关键页扫描件(高清版)、与族人宗亲的交流场景、谱系关系思维导图等……
胡尹泉把当天的见闻发到微信朋友圈,题名“认祖归宗”。父亲看见了,母亲看见了,姑妈看见了,姑婆也看见,所有没有亲临现场的亲人,为这一刻的传承而骄傲,所有没有亲临现场的朋友,为这一刻的骄傲而羡慕。朋友圈的图文与父亲2006年网文的描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恰如一封信终于等到回信,完成了一场横跨十九年的家族对话。此刻,他们不再只是寻根人,更是记录者、传承者,是在新时代中为家族文化续脉的年轻火种。
未完待续的传承
尽管夜已深了,胡巨臣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回想着家谱的内容、爷爷的故事、叔父的网文,在脑海里绘制着百年历史长卷,民国时高祖从汉川到潜江,百年后,他的后人将从潜江到北京,一条条关于“家”的记载将留给后人垂思。胡氏血脉传承将在北京延续。
此时,胡尹泉的朋友圈已得到大家关注和点赞。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籍贯”是汉川的真正内涵。“有谱”的人,就是不一样。正如父亲所说,“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没有给你留下财富,但我们有祠堂和家族文化,我们有祖辈事迹载于县志的荣光,你们要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北京,胡海峰又一次打开宁都志明公在2007年的来信,筹划着一场跨跃五百年的旅行,将去良永公的故乡去看一看。
无论科技如何变迁,人类对生命原始点与归属感的追寻,永远是最动人的生命密码。
作者简介:
胡采云,六零后属龙,自幼喜爱阅读与练笔;虽跻身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之列,余以为那只是一个名头而已;末学仍需不断地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把拼凑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反复焯水、提炼,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