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小三线”建设的
大力支持
穆宝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要求,山东“小三线”建设在沂蒙(沂蒙山)、泰莱(泰安、莱芜)山区紧锣密鼓地展开,工厂与农村紧密相连,在当年工农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军工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厂、地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山东省各级政府领导按照国家要求,从战略高度谋划,未雨绸缪,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山东“小三线”建设初期就成立了山东省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小三线厂领导参加的现场指挥部,共同筹划、部署、指挥小三线建设有关事宜,省经委副主任李春之任该部领导并长年在现场办公,对山东小三线建设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沂地区是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大本营,工厂、人员相对集中、工作量大。该区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全力支持“小三线”建设。
为了确保“小三线”公路建设,1965年春,专门成立了“507工程指挥部”,组织、落实沂蒙山区的公路建设。到1967年底,三年时间共建公路5条、322.8公里;桥涵962座、13894米,交通公路完成96%。同时,邮电通讯立杆1096公里,挂线2646对公里,修建机房6座、12395平方米,邮局通讯完成68%。(注1)新建公路和邮电通讯。不仅保证了“小三线”建设的公路、通讯的畅通,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祖辈居住在深山的农民与外部世界联系提供了方便。
“小三线”建设初期,当地政府组织民工团到施工现场,开展了工厂“三通一平”(水通、路通、电通、场地平整)的基本建设。这些农民兄弟自带行李、住在山坡上搭建的临时工棚内,吃的是煎饼卷大葱、老咸菜,喝的是小米稀饭。在无现代机械施工设备的情况下,用独轮车、扁担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开山运石头、平整场地、修公路,短时间内在山沟里建起一座座工房、一排排宿舍、一条条公路,为三线厂“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试制、当年出产品”四个当年提供了有力保证。
为了使“小三线”厂职工安心扎根山沟、方便职工生活,当地政府为各厂建了粮店、商店、邮局、银行、派出所等服务机构,将“小三线”军工厂建成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城镇。
地方政府领导对厂区周围农村社员进行爱护三线军工厂的教育,要求每位村民都要自觉保护“小三线”厂的国家财产。同时,山东省“小三线”的领导机关也对下属企业发出加强工农联盟,与当地主动搞好关系的号召。由于上级政府的重视、基层领导顾全大局、农村社员素质高,多年来山东“小三线”军工厂与当地关系处理的较为融洽。
1966年,山东裕华修配厂建设初期,,临沂地区从沂源县、蒙阴县、沂南县、莒县抽调了2385名民兵,编成两个营、12个连、59个班的施工队伍。于当年10月25日陆续进入裕华修配厂的基建工地。这些民工弟兄们,为了支援“小三线”军工建设,远离家乡,自带干粮、被褥等生活用品,在施工现场搭建临时住处,露天埋锅造饭,早起晚归,抢时间、争分夺秒加快施工进度。莒县苍山镇民兵连37人在基建施工时注重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由刚开始12天盖一栋房子(三间或四间),逐步提高到9天,后又提高到6天;沂南县青驼镇民兵连在石料场采石头,由每人每天2寸提高到每人每天4寸;青驼镇民兵连李玉福同志,从山上采石场向施工现场用独轮车运石料,由原来每车运400斤逐步提高到每车600斤、800斤··· ···这些民工兄弟无愧是“小三线”军工建设的功臣。
工厂与当地农村建立了良好的厂社关系。从建厂初期开始,临沂地区政府就要求群众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支援国家“小三线”军工建设、要保护“小三线”军工厂的安全、要增强工农团结;不要泄露国家秘密、不要拿工地一砖一瓦、不要提高分文物价。厂区周边的村民们在自己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从各生产队有限的粮田中抽出一定数量的土地种植蔬菜供应裕华修配厂职工所需,并且为部分军工农村家属在生产队安排落户、分配口粮。裕华修配厂也积极支持厂区周边农村群众的生产,每到农忙季节,厂领导组织职工帮生产队抢收抢种;将厂的子弟学校、职工医院、露天电影、职工体育场向周边农村群众开放;无条件为当地村民安装了照明电、自来水、水电灌溉等,融洽的工农关系保障了“小三线”军工生产的顺利进行。裕华修配厂1992年全厂整建制搬迁到山东省日照市后,沂源县唐山镇滑石峪村在1995年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滑石峪村改名为“裕华村”,将“裕华”这个名字永远留在了这里,成了当地人民群众和“小三线”军工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在山东“小三线”军工企业中,论起工农联盟、厂社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山东民丰机械厂和当地工农关系也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典型。
山东民丰机械厂近邻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该村周围群山环绕,可耕地少,水资源奇缺,自然条件差。贫瘠的山坡地只能种地瓜、玉米,每人每年只能分得数公斤小麦,地瓜是农民的当家粮。村中无副业,无其它经济收入,只能靠天吃饭,所以比较贫困落后。山东民丰机械厂的职工,对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非常同情,为了使驻地老百姓过节能吃上顿水饺,大家主动将自己定量中有限的细粮捐献出来送到农民家中。军工老大哥这种做法使村民们很受感动。他们也知道职工每月供应的粮食自己都不够吃,感激之情无法表达。于是,村民们自发地烙些地瓜面煎饼送给职工聊以充饥。
建厂初期,大批的钢材、木材、水泥、设备等陆续运入,没有仓库存放,只能堆放在村庄周围平地,笊篱坪村的民兵自动组织起来,昼夜值班巡逻,义务守护国家财产。
为了帮助农民多产粮食,厂组织职工搞星期六义务劳动,在村周围找了几块示范田,深翻土地并把农作物秸秆埋在下面,既当肥料还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第二年这些示范田喜获丰收,社员们非常高兴,连夸这是军工老大哥帮了大忙。
民丰机械厂尽最大努力帮助当地农村发展,为当地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有一年秋季大旱,农民在山坡地里种的玉米被旱的叶子都打了卷。工厂在确保军工生产的情况下,抽出部分职工帮助老百姓挑水上山抗旱浇玉米,使农民减少了损失。工厂架设高压线,厂区通电后也给笊篱坪村拉上电线,安上电灯,为小山庄带来光明,结束了祖辈点油灯的夜生活。工厂安装了自来水后也给村里通上了公用自来水龙头,使农民兄弟也喝上了清澈的地下水,社员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和谐的工农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军工生产的顺利进行。民丰机械厂自建厂以来,工农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关系非常和谐。1990年,按照国家规划工厂职工整体离开山沟搬迁至临沂市,但民丰人与当地社员多年的深厚友情却没因地理距离而产生感情疏远,许多老军工们经常带着“军工二代”、“军工三代”回民丰机械厂旧址参观、到笊篱坪村老房东家相聚。为后代讲述当年艰苦创业的三线军工故事,教育孩子们记住这段珍贵的工农联盟历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三线”军工人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进行“军转民”二次创业,搬迁出山沟进入城市,原工厂旧址成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或改做他用。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山东各级地方政府为三线建设做出的贡献已彪炳千秋,三线军工与当地农村融洽的鱼水关系永载青史!
注:
(1) 山东省档案馆《李华珍1968年3月2日在山东“小三线”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穆宝忠、男、1951年12月生、原籍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中共党员。
1972年1月在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5805)参加工作,历任工人、副科长、厂纪委、厂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1991年调至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任处长、法律顾问、高级政工师;2011年退休。
著有三线纪实文学《红光记事》《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副主编《毛泽东书信赏析》。
现任《中国企业档案》杂志老专家库专家;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史敢当”宣讲团成员、山东福寿园三线精神文化顾问、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军工文化研究》副主编、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指导专家、山东崮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文化顾问、济南市中区“五老”志愿者。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