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当下社会,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不断上演,像“扶老人反被讹”“网络众筹诈骗”等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冲击着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任底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首先要保护好自己”这句话,已不再是一个冷漠的借口,而是人们在残酷现实面前不得不学会的生存智慧。助人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人性中温暖的光辉,但当这份善意不幸遭遇那些精心设计的套路时,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如何在坚守善良的同时,避免自己陷入被伤害的困境呢?
善良与警惕,绝非是相互对立的两面,而是现代社会助人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回顾一些真实案例,比如曾有志愿者满怀热忱地参与山区助学活动,却因没有仔细核实受助对象的信息,导致善款最终流入了他人的账户,原本的善举却落得一场空;又如有人在街头遇到突发疾病的路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进行救助,却因为缺乏基本的取证意识,事后被家属质疑救助不当,陷入了一场无端的纠纷。这些案例深刻地揭示出,在信息不对称、信任机制尚不完善的现实环境中,如果仅仅凭借一腔热忱去助人,不仅可能会让自己的善意付诸东流,更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各种纠纷与困境之中。而保护好自己,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让善意能够走得更远,让助人行为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
套路横行的乱象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从法律层面来看,目前对那些恶意利用他人善意的行为的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讹诈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畸形现象愈演愈烈;从道德层面而言,部分人道德底线的失守,将他人的善意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行为严重地消解了社会的信任基石。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倡导保护自己,并不是让我们对他人的困境视而不见,冷漠以对,而是要倡导一种“智慧助人”的理念。通过保留证据、寻求第三方见证、利用科技手段等多种方式,让助人行为变得更加规范、更加安全,从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
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助人环境,需要个体、社会与法律的共同努力。对于个人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至关重要。比如,在救助他人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以留存证据;遇到复杂情况时,要及时报警求助。这些行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受助者负责,能够有效避免因误解或恶意中伤而引发的纠纷。对于社会而言,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舆论引导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大力弘扬“好人有好报”的价值观,让诚信与善良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而在法律层面,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条款,明确助人者的免责范围,从制度上给予善意以充分的保障,让助人者在行善时能够无后顾之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句美好的愿景,它不应被现实的阴霾所遮蔽。我们倡导在帮助他人时保持理性与警惕,并非是要否定善良的价值,而是希望每一份善意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次助人行为都能成为温暖的传递,而不是伤害的开始。唯有在保护与善意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才能让社会的温度与理性并存,让助人的美德真正成为照亮人心的光芒,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与信任,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需要时放心地伸出援手,也能在给予帮助时感受到安全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