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自洽的立场和情绪矛盾(2):美以(伊以)、俄乌和印巴冲突比较
----从中东伊以战争说起
全 兴
2025年6月22日,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那一天,美国出动B2轰炸机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袭击,与以色列6月13日发动的突袭如出一辙,都是以会谈为烟幕弹作掩护,以迅雷掩耳之势发动攻击。
说好的两周以后再做确定,怎么如此等不及了?连巴基斯坦提名的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都不兴趣了?连美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不顾了?连自己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话都不听了?连俄罗斯和东方大国的警告都当成耳旁风了?面子都不给了?仍是一意孤行,终于众望所归,投身入局。
如此急不可耐,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色列真的快顶不住了,以色列也终于如其所愿,快把自己打成了加沙的模样。
从2023年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以来,哈以、黎以、胡以、叙以最终发展到2025年6月13日的伊以,再到今天的伊美。一天天,一次次,终于把冲突推向高潮。好戏没有结束,或许刚刚开始。
如果说伊以与伊美两场冲突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突袭,在受到中俄等国的强烈谴责后,并没有象伊以冲突那样,21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联署声明公布。
说实在话,这并不重要。
这场冲突说来话长,从上世纪二战刚开始,持续时间之长,史所罕见,将近80年的恩怨也该了结了。否则这场百年变局就名不副实。
伊美冲突因以色列而起,因美国而引人关注,众所周知,美国参与的对外行动不计其数,但这次比较特别,无论是伊以还是美伊,从上世界80年代的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开始,矛盾由来已久,无论政党如何轮替,政权如何更换,双方都在时刻准备把对方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因为伊朗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资源地理位置等来看,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美国下场容易,有个好下场那可不容易。
鉴于美国的入局,结合俄乌冲突,印巴冲突和美伊(含以伊)冲突三者对比分析一下。
这三场冲突,都是拥核大国参与的冲突,特别是印巴冲突,还是两个拥核国家的冲突。冲突一旦失控,核风险就会急剧增加,这也是这场冲突之所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这三场冲突,都颠覆了人们的三观。都是从大国对小国的侵略开始了,尽管开战的借口不尽一样,但殊途同归,如俄罗斯是以特别军事行动为由开战,印度是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开战,美以是以清除伊朗的核设施为由开战。无论这些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无论这些借口多么振振有词,最后都是人设崩塌。俄罗斯和印度快混成了孤家寡人,美以弄得众叛亲离,最有意思的是,普京和内塔尼亚胡两人竟把自己打成了国际通辑犯。莫大人开战时何等意气风发,最后被打得满地找牙,竟然混成了上不了桌的人,这次特大人的诺贝尔和平奖估计也被打没了。
这三场冲突,都让纸老虎原形毕露。有着战斗民族之称的俄罗斯,军事实力名列前茅,却吭吭哧哧打了三年多,累得够呛,还得靠80后小弟出人出力出武器支撑门面,打到二八板时,差点被斩首。虽师出有名,但有点不正,让东大的表态很是为难,也为西方的诟病落下口实,很是被动,在立场和情绪利益方面,不得不考虑乌克兰被打的现实,不象现在伊以和美伊冲突,东大当即义正辞严。
不管如何,这三场冲突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思维从二极管思维打成了三级管思维,甚至怀疑人生,挺以挺乌挺印的人和挺俄挺伊挺巴的人都在自我矛盾的痛苦中挣扎,弄不好被自己啪啪打脸。
这三场冲突都是霸权更迭的产物,俄乌是前苏联崩溃时埋下的雷,印巴和哈以都是二战后日不落帝国时落日时设的陷阱,这次美伊会不会在美国霸权旁落下后遗症,让时间检验,历史一次次地告诫世人,一鲸落万物生,旧霸权退出历史舞台,新霸权旋即闪亮登场。
这三场冲突从拥核角度来说,最悲催的是乌克兰,每况愈下,硬生生地从一个核大国一路狂奔,被废成了无核国家,还在对俄及西方国家感恩戴德,与俄罗斯一样一门心国想入欧洲,加入北约,最后都被另眼相待,梦断后,两个兄弟同室操戈,血腥厮杀,让渔翁得利。
同样悲催的是伊朗,一门心思相拥核,不断地在奔核的道路上努力,也不断地被揍,在一轮轮的认真谈判,认真被骗挨打中终于小心翼翼地活成了今天的样子,但愿这次能涅槃重生。
而印巴两国的拥核之路相对平坦些,比起朝核也是平稳多了。想想当年的朝核六方会谈经历了多少曲折。
想想5个非常国家的拥核之路,那一个不是从血雨腥风中走出来了,这个拥核圈的门票哪能轻易获得呢?
不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伊朗的拥核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乌克兰的弃核之结局凄凄惨惨兮,两下对比,这两个国家的现状难道仅仅是因核吗?
这三场冲突,让人刮目相看。俄乌冲突让人知道,世界军事强国也不过如此,印巴冲突给人启示,国家大小与强弱没有必然联系,伊以冲突启迪人们,霸王遇到铁板也有脚疼的时候,伊以冲突,告诉人们,你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胡塞都拿不下,口头协议停火,想拿下伊朗有点异想天开。匪夷所思的是,相比于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和伊以冲突,印巴冲突短平快,让人瞠目结舌。这三场冲突更验证了一个真理,老虎不发威,别当是病猫。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三场冲突,告诉世人一个事实,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百年,当一个霸权为所欲为,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时,必将被时代淘汰出局,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时间和方式不同而已,有时是血雨腥风,有时是风轻云淡。前苏联的解体给了我们一个范本,至于美国想书写什么的神话,我们拭目以待。
这三场冲突警示人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国,弱国,也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大国和强国,关键看你是能输得起还是能赢得起,以色列的鲁莽行为警示人们,一次都输不起的,即使能赢一万次,都不能证明你能永远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每一次冲突都是洗牌,每一次冲突都要站队,都要有立场,每一个国家都不得不耍点小心思,关键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点小心思还不能让人看出来。
譬如安理会的五常中的上三常。
美国:希望中国和别人打一仗;中国:希望美国和别的国家打一仗;而俄罗斯:希望中美打一仗。
五常的下二常则是,法国:希望中美打一仗;英国:希望中美打一仗
亚洲如日本:希望中美打一仗;菲律宾:希望中美打一仗;朝鲜:希望中美打一仗;越南希望中美打一仗;韩国:希望中美打一仗。
德国甚至欧盟也是如此:希望中美打一仗
这三场冲突中的当事人,乌克兰:希望中美打一仗;以色列希望中美打一仗;印度希望中美打一仗;伊朗希望中美打一仗。
各自的小算盘怎么拔拉不影响大局,博弈关键是看,谁是棋子,谁是棋手;一张桌子,关键是看谁能上桌,谁能上菜单。
最希望中美打起来的那些国家,能逃过这两个国家的法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