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笔耕 医文双辉
——记德阳市谭金强的多元创作之路
文/叶泉
在德阳文化与学术的广袤天地间,谭金强以一支妙笔书写出别样的精彩篇章。身为德阳市作协会员,他凭借对地方文史的深厚造诣,被聘为德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造诣,横跨民俗文化、文史研究、文学创作、剧本创作以及中医学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堪称跨界典范。
在民俗与文史领域,谭金强满怀对本土文化的热忱,深入德阳的乡间田野、古老街巷,收集散落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记忆。 他撰写的数十篇德阳文史、民俗文章,像《李本德与他的被单戏》《话说德阳拉保保》,生动记录了德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选入《德阳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地名故事在《德阳晚报》连载,并收入《旌阳区地名故事》中。其中《李调元与调元镇》入选《四川省地名故事》丛书,并被《光明日报》入选全国最美地名故事入围作品;美丽天府地名故事我来讲地名故事征稿,他撰写的《高槐村的传说》被《晚霞报》刊用后收载由省民政厅与晚霞报合编的《地名故事》中。
文史方面:他先后在《德阳文史》《德阳史志》发表了数十篇文史。他是全川第一个写被单戏的。《李本德与他的被单戏》被《四川日报》刊后,全文收载于《德阳文史》后又转载于《德阳文苑》《德阳史志》等书中。撰写的《千秋工程人民渠》从人民渠源头到终点,是当前为止写人民渠,最完整的文史资料,并在文中介绍了人民渠全长多少公里,多少条支渠及其长度。文章刊发后,《德阳史志》全文转载,并引起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号召再度关注人民渠。于是,旌阳区政协、罗江区政协,以及中江政协、市政协以抢救性的再次组织写作班子深入基层,寻找当年参加人民渠的建设者进行采访记录,为文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他为《德阳近代名人》一书撰写:曾为德阳县城驻军的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队从德阳县出发北上的事迹;他在《德阳文史》中为德阳籍全国闻名遐迩的火神卢铸之以及四川省名中医叶泉主任医师撰写了传记。他写的《我父亲见证了德阳和平解放》一文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写《文艺评论家毛星生平》,为宣传德阳人早期出去的革命家挖掘一个完整的史料。文史刊发后,被省上知道,专门来德阳市政协要了十几本书,并说德阳市政协写毛星的资料最详细。他应德阳市政协相邀写德阳县城东门外的东大桥,文章写好交付,文史办主任陆泽怀知道其数据是谭金强冒着严寒,脱了衣裤在绵远河冰冷刺骨的水中丈量得来的。陆主任感慨地说:谭老师您这样敬业,就是砍十篇文章,我也要用您这篇。文章刊发后,旌阳区史志办主任闻元馨阅读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篇写东大桥文是最为详细,也写得最好的一篇。”
文学方面:谭金强爱写散文。早在《德阳日报》还是小报时,他就在《旌湖》上发表了爬山虎、我爱竹、金银花,以及其他报刊发表的家乡的小河、孝泉古镇,读书品位、我爱竹的风格、第二故乡行、传统美德天下扬、月是故乡明、竹子的品格、我赞美芭蕉的风格等等。
197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德阳县城夜空中,一个被人们称“飞碟”的东西在天上盘旋。当时,县城里的人们常常把此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是“飞碟”,有人说那是“外星人”等等。由此引发了谭金强的幻想。当时文化娱乐很少,他下了班,就拿个本子一杆笔,开始幻想写作《梦游》,小说以做梦的方式,写嫦娥飞越宇宙间的故事。其中幻想语言:自动翻译仪、远程治疗仪、控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的衡灯、汽车远程控制器,采用“同性相斥”的原理,来控制交通,以及机械腿等等。虽然作品稚拙,但那时就展现出他写作的能力。
民俗方面:他先后写了话说德阳腊八节、话说德阳拉保保、请春酌、话说德阳祠堂、话说团年、狮灯破阵、摆围鼓、跑道子、话说德阳打春、说春、在袖筒子里做生意、讲圣余等等,同时还撰写了大量的传统家规礼教。
他曾被邀请由郑晓幸主编的《四川民俗大全》撰稿;亦为德阳市政协主编的《行走健康谷》、被德阳市委党史办邀请为《足迹》撰稿,聘请为编委。
还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德阳文史》《德阳市志》《德阳文苑》《德阳文学》《四川日报》《蜀报》《晚霞杂志》《西南机电报》等报刊,将德阳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珍贵的文史资料,精心整理、记录、传承,让传统文化的脉络与温度得以被后人感知,为德阳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在文学与剧本创作方面,谭金强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已发表几十篇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其中不乏在《德阳文学》《西南电机报》《蜀报》《成都日报》等上刊登的佳作,这些作品从独特视角出发,融入深刻感悟,生动描绘人生百态,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他历经三十余年的辛勤收集写成百多万字、二万七千多条的《德阳方言》;并在《德阳社科》《德阳晚报》《德阳史志》《德阳文苑》上刊登。他创作的剧本《隔河配》,根据清末德阳县城东街穿城堰的真实故事改编,此前写成的故事曾刊发于《德阳晚报》。剧本情节跌宕起伏,讲述婉娘与刘郎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为舞台与荧幕注入新活力。同时,他与德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廖振新合作的话剧《人民渠》尤为亮眼。该剧以四川西部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数以万计民工开赴修渠工地,顶烈日、抗严寒,打隧洞、架高桥,甚至不惜牺牲,前赴后继,最终胜利完成人民渠修建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树起又一座丰碑的壮丽场景 。剧本在平台刊发后,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剧本。他根据曾在《德阳文史》19辑刊发的《红雨村的来历》为基础,参考《德阳县志》,多次走访,写成《红雨泪》编本,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为民的好清官。大凡人们读过此剧本的人,都拍手叫好。
谭金强还曾写了不少新闻,如管一管交通秩序、山核桃苦了陈婆婆、平凡的闪光、榜样的力量、西门口不是停车场等等均被报刊采用。《挥洒热汗写春秋》《春蚕吐丝为他人》的广播稿获得二等奖。
科普方面:抗癌话魔芋、钙与人体健康、流鼻血家庭急救法、便秘的食疗、秋季如何养生、骨质增生的预防、戏曲与长寿、心理疗法与康复、怎样开发孩子的家庭智力教育等等。
令人尤为钦佩的是,谭金强在中医领域同样有着深入地钻研与思考。他自幼随父习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他的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亲为了避免谭金强遭受这些不白之冤,不让他走这条医道。自幼的他热爱国画,特别喜欢画国画中的虎与鹰,在古镇上颇有名气。时任孝泉古镇文化站的朱永志请他画了一幅,代表孝泉参加德阳县在文庙举办的庆国庆画展。他15岁出头的那年响应政府号召,下到农村。后来,招回进城进工厂当了工人。那年被感冒引起咳嗽,中西医治疗而罔效。爱看书的他去家中找书看,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用毛笔记录的经验方。他根据自己的症状,依样画葫芦开了一张方去抓药,竟然一副药就全愈了,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舍弃当时小有名气的画画,立志家传中医。学医非常艰辛,如果没有毅力是根本学不出来的。他为了业余学好医,真的是闻鸡起舞,夙兴夜寐。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起床,去郊外背读中医古典书籍、汤头歌赋,晚上涉猎《伤寒》《金匮》《黄帝内经》《温病学》等书。由于当时中医书籍书店卖售很少,他就跑到德阳文庙戟门(当时是图书馆)里阅读医刊杂志。多少次由于读书入迷,经常被当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段积忠锁在里面,多年以后,段老师与他谈起,忍不住大笑。为了系统学好中医,自修于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平常工作在厂里上班,业余到几家药店坐诊,凭借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领域成果斐然。他撰写的诸多高质量中医论文中,《饭醉治验》发表在《中医函授》,以独特视角分享临床经验;《疑难杂症治验三则》在中国中医学会《全国第五次疑难杂症》上发表,通过实际病例深入探讨疑难病症的治疗思路;《综合疗法治疗骨质增生》发表在《首届国际颈肩腰腿痛学术会议》论文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针对骨质增生提出综合治疗方案,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运用中医时间医学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三则》入选1996年2期《时间医学杂志》由美国医学科学中心出版;《运用心理疗法治愈顽症二则》发表于《疑难杂症治验》(第三卷);《“伤寒论”在辩证中信息与预测》在全国第五届唯象中医学术研讨会交流,全文收载于《唯象中医精粹》中;《古代房室养生特点》文中引用了先秦以来的大量文献,全文收载《中国传统性病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皮肤瘙痒内外治疗》选入《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肾为痰根》选入亚洲医学会主办与中国医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大会;”《李时珍对脉象的研究和成就》被评为二等奖,全文收载于全国李时珍研究所主编的论文集,并多家脉学科研机构与博士生、研究生作为文献引用。最为可贵的是,他撰写的多篇论文,被收载于中医文献数据库。这些论文共计40余篇入选国际、省、市及全国交流发表,内容涵盖中医理论创新、临床实践探索等专业议题,以严谨的论证、详实的数据,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学术领域赢得广泛认可;80多篇科普保健论文发表在《中国保健杂志》《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家庭生活报》《晚霞杂志》等。通过报刊杂志,向大众普及中医保健知识,提升民众健康意识。不仅如此,谭金强还整理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成为他临床经验的宝贵记录,也为中医同行提供了参考范例 。例如,在[具体病症医案]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症状、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及康复情况,对中医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民俗文史到文学剧本,再到中医论文,谭金强在不同领域自由驰骋,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在多元创作之路上持续前行,为德阳的文化传承、文学发展与中医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众多创作者树立了跨界创新、多元发展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谭金强热衷于家乡孝泉,多年来他挖掘孝文化,为宣传家乡孝泉写了大量文章。如《孝泉的三则戏》《涌泉跃鲤》《千里寻母》《芦林辩非》《一门三孝的来由》《孝里桥》,特别是为宣传孝泉写的《孝泉上九会》,先后在《德阳史志》《德阳散文》《楚江》杂志刊用。此文详细介绍了孝泉上九会,并把孝泉的名吃如林烧腊、童麻饼、江麻饼、周腌卤、果汁牛肉、李麻花、赵饼子等写在里面,通过人们阅读,就知道了孝泉的名优产品。他对故乡孝泉带着深情的眷恋,比如在写《月是故乡明》的抒情散文中,把孝泉的秀丽风景,历史悠久,房屋建筑,名人与孝泉的名优产品都展现其中,并分别在《德阳日报》《德阳晚报》《德阳文史》《德阳文苑》等刊发。通过文章把孝泉的人物与名优产品推荐出去。
由于谭金强不会电脑,严重地阻碍他发表文章。近来,他懂得在手机上写东西,又唤起了对写作的兴趣。希望这位史、文、民俗、方言与中医药学和科普保健多元化创作为一体的谭金强,写出更多美好的佳作。

叶泉,男,1950年生,中共党员。2020年返聘至今在四川省德阳市口腔医院中医康复科(德阳市东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主任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五批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四川省名中医”。临床擅治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症、骨质增生症、周围神经性面瘫及其他中老年内伤疑难杂症,在省级以上书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编著出版中医药书籍10部,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多篇学术文章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鲁小月
本期执编:周克勤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孔令华,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万刚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