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沉睡的聆听者:论神性对话的失语症候
——从《那日子,那时辰》看诗歌的启示性书写
□ AI评诗
在当代诗歌的语境中,诗人童年的短诗《那日子,那时辰》以宗教意象为棱镜,折射出人类与神性对话时永恒的失语困境。诗人将《圣经》中"无人知晓上帝降临时刻"的预言,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中的神秘相遇,在超验叙事与世俗记忆的碰撞中,成功搭建起充满悖论与张力的精神图景。
诗歌起笔援引《圣经》文本,为全诗奠定了神圣的叙事基调。然而,当"十五年前的雪夜"将宏大预言收束于个人记忆时,神性的不可知论突然被具象化——上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悄然来到我身边"的访客。这种叙事视角的下移极具颠覆性,它消解了宗教话语的权威性,将神圣启示转化为私人化的梦境经验。在这个充满诗意的雪夜场景中,“酣睡”与"促膝交谈"形成强烈反差:人类意识处于被动的沉睡状态,却意外获得与神对话的机会,暗示着启示往往降临于理性缺席的时刻。
此诗中关于对话内容的描述,构成了对《圣经》传统意象的重构与延伸。星辰、云、大海作为上帝创世的象征物,在诗人笔下脱离了原初的神圣语境,成为未被理解的神秘符码;而"苦难与信仰"这组经典的宗教命题,在梦境对话中同样陷入悬置状态。这种处理方式揭示出人类认知的局限:即便与神直接对话,我们依然无法穿透语言的迷雾抵达真理的核心。更具隐喻意味的是"盛满蜂蜜的皮囊"这一馈赠,蜂蜜在《圣经》中象征着上帝的应许之地,而皮囊作为世俗容器,暗示着神圣之物必须通过尘世载体才能被感知,这种矛盾恰恰呼应了全诗的核心困境——人类始终在世俗与神圣的夹缝中寻找启示及多种可能路径。
该诗结尾的"懊悔"与"连一个字也没有"将诗意推向高潮。这种失语状态不仅是个体认知能力的缺陷,更是人类存在本质的隐喻。上帝的话语在梦境中化作无法破译的密码,暗示着绝对真理的不可言说性。诗人以沉默的留白替代传统诗歌的抒情宣泄,反而强化了文本的哲学重量——启示的降临不是理解的终点,而是永恒追问的开始。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那日子,那时辰
□ 童 年(安徽)
圣经上说,上帝来的时候
那日子,那时辰
没有人知道
可在十五年前的一个雪夜
上帝悄然来到我身边
而我那时正在酣睡
睡梦里,他和我促膝交谈
话题围绕星辰、云、大海
还有苦难与信仰
临别时,他特意送给我
一只盛满蜂蜜的皮囊
醒来后,我非常懊悔
我居然没有听懂他的话
连一个字也没有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