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和煦——林水洲。
今日话题:沙漏里的三万粒光。
手机日历翻到2025年6月24日时,忽然想起武汉朋友给我发的一则视频《活在当下》,视频主人算过:一个人生命若以83岁计,生命不过整整三万天。我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动,那串数字像突然散成了沙漏里的细沙——原来我们捧着的不是漫长岁月,而是掌心簌簌流淌的三万粒光。
第一次把“百年”拆解成“天数”时,总觉得哪里荒谬。孩童时期趴在窗台上数过的春秋,少年时以为漫长得望不到头的暑假,如今再算,不过是三万分之一的碎片。有人用更残酷的算法:去掉睡眠的一万天,去掉通勤与琐碎的五千天,真正能自主支配的时光,或许只剩一万五千个清晨与黄昏。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时间会消逝,但真正耗尽它的是我们自己。”现代人的时间更像被切割成无数像素:刷过的短视频占了多少个日出?为无关紧要的焦虑消耗了多少个深夜?那些“等将来”“等有空”的时刻,正悄悄把三万天稀释成模糊的背景板。某天突然惊觉,手机相册里存了三千张风景照,却记不清楚 last time 认真看云是什么时候。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向死而生”,并非让人沉溺于虚无,而是让死亡成为生命的标尺。就像冬天的晨光总比盛夏更珍贵,因为知道昼短夜长,所以连窗台上的霜花都看得格外仔细。
最近去广州北京路遇见一位品茶的老匠人,他的茶室墙上挂着幅字:今天是人生唯一的日子。我问他什么意义,他说自己每天清晨都会用竹帚扫落庭院里的落叶,哪怕前一夜刚扫过——“每片叶子落下的姿态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今天都不会重来。”这种对“此刻”的敬畏,让我想起《金刚经》里的“如露亦如电”,不是消极,而是让每个当下都成为被点亮的星子。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深以为然。与其浑浑噩噩地度过三万天,不如认真对待每一天,把平凡的日子过出诗意,把重复的生活过出温度。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傍晚的最后一抹晚霞,路边新开的小花,街角飘香的面包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吧,别等到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才想起该多陪陪他们;珍惜和朋友相聚的时刻吧,别等到各自忙碌、渐行渐远,才后悔没有好好说说话;珍惜自己的热爱吧,别等到热情被岁月消磨,才发现生活早已没了光彩。
我们以为“珍惜”需要宏大叙事,却忘了真正的永恒藏在细枝末节里。是清晨蒸煮早点式面条时,看蒸汽在玻璃盖口织成薄雾;是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发一条“突然想起你”的消息;是在地铁上放下手机,观察陌生人的睫毛在眼睑投下的阴影。这些“无用”的瞬间,恰恰是对抗时间流逝的秘密武器——当我们不再把日子过成打卡清单,而是像收集贝壳般拾起每个平凡时刻,三万天就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变成了有一定温度的琥珀。
有一位作家李娟在她的《阿勒泰的角落》里写过:“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在草原上看云走了一下午的人,与在写字楼里赶三个PPT的人,同样消耗了一天,却活出了不同的密度。生命的质感从来不由长度衡量,而是由“被认真对待的瞬间”累积而成。
或许珍惜的终极意义,不是让每一秒都充满“意义”,而是承认生命本就由无数个“无意义”的瞬间组成。就像三万天里,总有雨天打湿书页,总有加班错过日落,但正是这些遗憾与圆满的交织,让我们在某天突然读懂:所谓“珍惜”,是带着对消逝的觉察,把每个普通的日子都过成值得收藏的标本。
此刻房间窗外的树影正在移动,墙上的钟摆敲了十三下。我关掉文档,决定去楼下买几斤刚摘下的荔枝送给夫人品尝一下——毕竟在可能剩下的7000多天里,今天的夕阳,是再也遇不到的独一无二。
林水洲 ,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职称:研究员。原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国内外公开岀版发行的科技技术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主编
社会职务: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研学网特聘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实践教育中心智府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协会校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庐山研学旅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曾多次代表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十几个省市,湖北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检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