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共谱艺术华章
邢 伟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值此莱芜盛会之际,我们齐聚一堂,回望陈香梅世界艺术家协会走过的历程,感慨艺术与文化交织的璀璨脉络,更感怀于每一位艺术家与同仁的匠心坚守。我从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精神共鸣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这份深耕艺坛的心得与感悟。
一、深耕艺坛廿余载,匠心筑就文化魂
自1999年成立至今,陈香梅世界艺术家协会始终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艺术初心。二十余载光阴路,协会深耕艺术土壤,为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搭建平台、赋予荣誉——从书画大家到刻瓷艺术大师,从广告设计大师到非遗传承人,从本土创作者到国际艺术使者,每一次颁奖、每一场交流,都是对“艺术无界、文化共融”的生动诠释。我们忘不了中外艺术家在协会搭建的舞台上碰撞思想火花,忘不了传统技艺在国际展会上绽放光彩,更忘不了文化纽带在中外文明间架起的桥梁。这些足迹,不仅镌刻着协会对艺术价值的坚定守望,更见证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铿锵步伐。陈香梅女士“以艺术促和平”的宏愿,正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化作滋养文明的春雨,润泽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心灵。
二、扎根传统守正脉,“四境”归一铸心魂
艺术的高度,源于对传统的深耕;文化的厚度,藏于对精神的传承。王国维先生曾以“三境界”道破治学真谛,而在协会看来,艺术之道更需抵达“艺术陶冶修身高,佛法无边心无我”的第四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艺术初悟时的登高望远。协会始终倡导艺术家立足中华文化根脉,从《千里江山图》的笔墨皴法中汲取养分,在《诗经》《楚辞》的韵律里寻找灵感,让书画、刻瓷、广告设计、诗词、非遗等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创作的“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艺术深耕时的甘之如饴。我们目睹无数艺术家埋首宣纸砚田,在碑帖临习中磨破指尖;见证非遗传承人在工坊里日夜雕琢,让刻瓷技艺、刺绣纹样焕发新生——这份对艺术的“憔悴”坚守,正是传统文脉绵延的底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艺术顿悟时的豁然开朗。当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相撞,当东方美学与西方视角交融,协会鼓励艺术家在“灯火阑珊处”寻觅独特表达,让书画艺术的古韵新生、刻瓷技艺的灿烂辉煌、广告设计的创新实践,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注脚。
第四重境界“艺术陶冶修身高,佛法无边心无我”,则是艺术的终极归依——当笔墨褪去功利,当创作回归本真,艺术家以作品陶冶身心、温润社会,恰如佛法之“无我”,实则以艺术之魂照见众生。协会始终坚信,唯有扎根传统、超越自我,方能让中华文化在艺术长河中生生不息。
三、学养德行塑格局,齐鲁文脉润心田
“学养决定高度,德行决定广度”,这一信念在齐鲁大地的文脉中尤为鲜明。山东,这片孕育了孔子、孟子的土地,亦滋养了泰山文化的雄浑、黄河文明的厚重。
泰山,“五岳之尊”,不仅是自然之峰,更是文化之峰。李白客居泰安、登上泰山抒发“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酒豪情,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抱负,皆在泰山的巍峨中沉淀为民族精神的注脚。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携子女迁来山东,住在乾封(泰安)城生活了23年,隐居徂徕山使他名声大振。莱芜,作为历史名城,承载着秦始皇故里的悠远记忆,更见证了李白隐居移家徂徕山的人生转折——以诗会友、修身储能,终得“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千古盛名。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离不开学养的积淀;人生的广度,离不开德行的淬炼。协会深耕齐鲁文化,正是希望从这片沃土中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力量,让艺术家在攀登艺术高峰时,始终保有“心怀天下”的格局。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回首过往,登临泰山,在“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中感悟文化自信,在徂徕山的草木间触摸历史温度,让齐鲁文脉的养分滋养艺术初心,让泰山“登峰造极”的精神激励我们勇攀高峰。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传承文化、联结世界”为使命,深耕传统之根,广拓创新之路,让艺术成为照亮心灵的光、沟通文明的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中华文化更加辉煌的篇章!
【邢伟简介】
邢伟,字龙湖一苇,1967年8月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欧阳中石、刘守安、崔胜辉、魏启后、杜占晨等先生,现为世界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副主席、泰安市委市政府档案资料价值鉴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篆刻院客座教授、中国楹联书画院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书法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诗书画印", 擅篆隶行草,工治印,精于书画玉器鉴定,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画展并获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荣宝斋等艺术专业机构收藏,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当代世界文化遗产交流精品,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诗文及书法篆刻作品8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