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铁力士山冰川奇景之旅
作者:苏孝同(中国福建)
2025年6月22日,星期天, 东西欧十七日游的第十四天。我们携程旅游20250609—01团队的32人,按行程安排登上了瑞士铁力士山。
云端仙境铁力士山,海拔3020米,傲立瑞士中部。乘坐世界首创的360度旋转缆车凌空而上,触摸万年冰川,漫步欧洲最高悬索桥。四季皆美,宛如童话。
缆车悬空而上,铁力士山渐渐在脚下铺展。玻璃窗格之外,瑞士中部平原的绿意缓缓下沉,缆车如一枚升起的音符,在寂静中攀升,大地如展开的画卷般悄然滑向身后。缆车旋转着上升,视野随之转动,群山似凝固的波涛,渐次涌来,最终将我们托举到那纯粹凛冽、亘古的冰雪世界。
我们登上峰顶平台,视野豁然开朗。阿尔卑斯山脉绵延铺展,群峰如凝固的巨浪,雪冠是它永不融化的银芒。阳光慷慨地倾泻下来,光芒为雪峰镀上璀璨金边,闪耀着令人无法直视的神性光芒。俯视深谷,绿意如细流般温柔流淌,再远处,城镇微小如积木,人类世界缩小成一片微缩景观。置身于此,人竟渺小如微尘,仿佛被群山温柔的巨掌托起,悬停于苍茫宇宙之间。
立于山巅,面对无垠雪峰,不由想起康德在星空下那句箴言:“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庞大山脉岂非大地的道德法则?它无言地矗立,以其冷峻的永恒与壮丽,映照出我们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此刻凝望它,恰似直面宇宙深不可测的秩序与庄严。冰川的缓慢移动,山峦的沉默恒久,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在宇宙宏大的叙事里,人类的故事不过是一页薄纸,却并非因此轻浮无谓。
峰顶咖啡厅的玻璃窗内,游人如织,不同肤色的脸庞上,无不映着相似的惊叹与满足。人们匆匆拍照留念,试图将这永恒片刻凝固在方寸屏幕之内。窗外,那静穆的冰川依旧缓缓移动,承载着万年时光的重量,无声俯瞰着这一隅短暂的热闹。这份喧嚣与静默的并置,恰如人类处境之缩影——我们渴望抓住永恒,却始终被时间之流裹挟向前。我们在此刻欢呼雀跃,而万古冰川依旧沉默地流淌,那缓慢的移动,正是一种无声的、关于消逝的箴言。
下山时,我们看到阳光在冰川融水之上折射出一道纤细却完整的彩虹。那七彩光芒,短暂地横跨在亘古寒冰之上,如同瞬间的启示。它悬于正在消逝的冰川之上,如同一个美丽而脆弱的允诺。这虹霓倏忽即逝,却在我们心中点燃了永恒之火。它启示我们:纵使宇宙浩瀚,时间无情,生命短暂如朝露,却恰恰在这有限的旅程中,我们得以窥见永恒、触摸壮丽。人类精神所拥有的那份对美的惊异、对意义的执着追问,便是我们为这广袤宇宙所赋予意义的微光。纵使生命短暂如虹,但面对冰川与群山时心中涌起的惊异与敬畏,那一刻灵魂被宇宙无限性所充盈的体验,便是我们渺小的存在所能凝聚的永恒晶体——它无法抵抗时间洪流,却能如那冰层深处幽蓝的光泽,在灵魂的暗处,恒久地发出微弱而固执的回响。
下山缆车滑行时,窗外的绿意重新温柔地拥抱了我们。山巅那刺骨的严寒与灼目的光芒,仿佛已是前世的记忆。铁力士山,这大地上的冰雪祭坛,在它令人屏息的壮丽中,无言地完成了它最深刻的仪式——它让我们在刹那的震撼里,意外瞥见了永恒。
2025年6月22日于瑞士
作者简介:苏孝同,男,1947年出生,福建屏南人,研究员,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出版学术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获奖项目6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
表论文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