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今天都还没真正搞明白,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把孩子的一生都寄托在读书上,认为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学校,就能改变命运;只要进个好的大学,就能成为“人上人”。但这种想法真的成立吗?很多家长其实并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孩子读书,他们只是跟着别人走,别人说“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们便盲目认定这是唯一的路。更有甚者,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工程,孩子读书读得好,就觉得脸上有光,好像成功是自己脸上的荣耀。
可悲的是,这种读书神话已深入骨髓,早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幻觉。我观察我们村的现象,越是读书的人反而越愚昧、越盲从、越没有判断能力。他们看似知识丰富,实则缺乏真正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独立人格。他们更容易被某种主义洗脑,越忠诚于某种集体意志,越容易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级与体制,甚至失去最基本的自我认知。
按理说,读书不是应该让人更开阔、更智慧,应该越读越明理、越谦卑、越有判断力。但在某些文化环境下,读书的过程被异化成了一种服从训练,一种思想规训的手段。书籍不再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而成为了制造思想禁锢的工具。
更令人痛心的是,人们在这样的系统中被深度奴化,却浑然不觉,甚至感恩戴德地感谢那些奴化他们、剥夺他们选择权的人。他们还亲手将孩子也推入了同一个火坑,以为那是一条正道。这是一种精神奴性,深藏在所谓“爱”的外衣之下,实则是代际奴化的延续。
在真正文明的社会里,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为了学会独立思考、分辨真伪善恶;更深一层,是为了保护个体权利,认识自我价值,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有尊严、有边界、有思想的人。而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却往往变成了一种筛选“听话者”的机制。让人学会牺牲、奉献、顺从,最终成为可以任意操控的工具人。
从现实来看,这一套逻辑已经崩塌。现在不妨用事实来看,目前我们村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在送外卖、跑快递、开网约车,俗称铁人三项?多少女的不是做直播带货、要么就做吉祥三宝:做保洁、保姆、看护?甚至多少研究生、博士生也不例外。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幻灭。最悲哀的就是:父母靠送外卖供孩子上学,孩子大学毕业后却与父母一起送外卖,这是最残酷的讽刺的社会现象啊。
所以我想说,读书的首要意义,是为了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不是为了换取“体制内的安全感”或一纸文凭。在一个社会上升通道高度固化的时代,没有资源和背景的人,不能再把希望完全押注在文凭上。
过去读书的确能改变命运,那是因为社会结构开放,有更多通道。但今天的社会早已不同。上升通道高度拥挤甚至被锁死,那些寄望于“通过高考实现阶层跃迁”的信念,多半已经失效。我们要清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靠的是政策红利,比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加入WTO,而不是因为谁读了多少书。环境决定命运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奋斗。
此外,在我们村,读书越多的人就越盲目相信权威,越忠诚于集体主义的幻象。这些人越读越极端,越没有灵魂,只剩服从。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听话才是好孩子、总言之上面永远是对的,他们不是被教育了,而是长期被驯化了。
我们不能再继续这种奴化教育的循环。不能让孩子继续被推向高考机器的战场,却在现实中一败涂地。真正的教育,是要让人觉醒,而不是让人驯服;是要让人成为自己,而不是复制标准化的螺丝钉;是要让人具备判断能力,而不是养成一套听话就好的生存本能。
父母的任务,不是把孩子送入体制,而是带孩子认清世界,教他们如何在现实中活出自我,如何不被环境吞噬。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他们的独立精神、探索意识、生存勇气和人性光芒。
我们必须清楚——今天的教育改革不在体制内,不在课纲、不在考试方式的革新,而是在父母这一代是否觉醒,是否还愿意继续复制过去失败的幻觉。如果我们不主动跳出那个梦,孩子就永远会被困在我们构建的幻境中,失去属于他们的未来。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标准化比赛,而是一场唤醒。它的本质是自由,是内在的觉知,是对人之为人的尊重。读书,不该只是通向饭碗的桥梁,更应是通向认知世界、自我觉察、精神独立的阶梯。如果教育只剩下服从、考试、灌输与文凭,那它就沦为驯化系统,而不是文明的载体。愿我们都能从沉睡中觉醒,不再将希望寄托在幻觉中,不再让孩子重复上一代的困境。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每个人成为“成功者”,而是让每个人成为自由的自己。愿我们都能成为点燃思想火种的人,哪怕只点亮一盏灯,也足以照亮下一代通往自由与尊严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