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体新诗】
国民党抗日名将
江帆(新疆)
薛岳
仰慕英雄,
名隨飞姓。
効死疆场屡建功。
攘外安内打先锋。
中山介石都赏识,
层层提拔得重用。
社稷危,
不惜命,
抗日救国,
策马逆向行。
会淞沪,
鏖兰封,
横刀倚剑,
倭惧敌伪惊。
决长沙,
巧布兵,
诱而歼之,
鬼子天炉熔。
灭寇十万,
一代战神,
薛岳字伯陵。
卸磨杀驴遭遗弃,
穷困潦倒度余生。
孙立人
出国深造渡重洋,
习武从戎欧美访。
学成归来委重任,
抗日灭寇勇担当。
孙氏操典,
弱伍变强,
善用机械化,
锐气不可挡。
会战淞沪卫江城,
长沙组团驰疆场。
曼德勒,
仁安羌,
解救同盟者,
远征军威扬。
克八莫南坎龙山,
占腊猛新维于邦。
滇缅公路打通,
物资运输顺畅。
丛林之狐,
名震四方。
功伟盖主遭猜疑,
三十三载困高墙。
这两首作品以不同风格展现了国民党抗日名将薛岳和孙立人的事迹,在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上各有特色:
《国民党抗日名将》新探:
创新形式突破传统,长短句交替形成铿锵节奏,如"社稷危/不惜命"的顿挫感
史实剪裁独具匠心,薛岳部分突出"天炉战法",孙立人侧重缅甸战场,各显军事特色
对比手法深刻,战功赫赫与晚景凄凉形成强烈反差("卸磨杀驴""困高墙")
语言张力显著,文言词汇("効死疆场")与口语表达("鬼子天炉熔")有机融合
情感维度丰富,既有"策马逆向行"的豪迈,又有"穷困潦倒"的悲悯
两相比较:
咏荷诗如工笔团扇,含蓄典雅;名将篇似泼墨长卷,酣畅淋漓。前者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后者彰显"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精神。二者共同构成传统与现代诗美的双重奏,前者在凝练中见深度,后者在铺叙中显力度。历史记忆与人文关怀在诗行间流动,既保存了民族集体记忆,又对历史命运发出深沉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