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历尽守初心
——记赣州市南康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党支部书记曾明红
布谷寨的夏风掠过龙回镇的油茶园,曾明红站在南康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的党建展厅前,轻抚着展柜里泛黄的《赣南日报》。玻璃倒影中,这位65岁的共产党员眉目间仍存着军营练就的挺拔,而胸前的党徽,正映照着从青丝到白发的四十载春秋——那是一曲在军旗与市监蓝之间交织,最终在个私经济浪潮中绽放的生命华章。
铁血丹心锻钢骨
1979年的南康冬雨里,19岁的曾明红背着行军包踏入北京军区。彼时边境烽烟未散,身为军部打字员,他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文件处理工作,还迎来了更为紧迫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1980年的春天,曾明红踏上去北京总参谋部参加“援柬(埔寨)、援老(挝)、援越(南)加急(绝密)联合整编文件材料工作组的征程。该工作组组长是军委工程兵司令员谭善和少将,成员由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等区域相关的部队组成。他们肩负着用第一手铁证如山的文件影像呈现在联合国的政治舞台上的重任,要用响亮的“自卫还击战”打败越南的无端挑衅,为取得“自卫还击战”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曾明红将军委工程兵赋予的“整编文件材料”打字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他将104键机械打字机练就成“无声武器”,指尖起落间精准度达99.97%,1981年夏,这份卓越表现被永久镌刻在三等功勋章的光华里。
“军队教会我的不仅是服从,更是主动破局的思维。”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多次军训时,曾明红指着当年的立功证书对年轻党员说。柜中那套褪色的87式军装静静诉说着过往——1992年从北京转业时,首长赠予的钢笔仍别在胸袋,上面“兵商皆可为民”的刻痕,成为他转战工商、市监战场的启蒙箴言。
市监红盾写春秋
1992年早春的龙回圩镇,刚转业的曾明红带着行军被褥住进工商所值班室。面对乡镇企业转型的阵痛,他将军务管理智慧化入市场服务:将作战静态沙盘理念运作为个私经济动态发展的引擎,特别注重帮扶对象;把部队密级制度转化为“商户信用分级管理”模式,让龙回辖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成为“诚信经营工商户”、“消费者信的过企业”的示范乡镇。
从2002年开始,43岁的曾明红既要管理辖区的三个农贸市场,还要做到逢圩必监管的铁定制度,十年间他通过“三勤(嘴勤、手勤、脚勤)”激励自己,只要能体现正能量的各项检(督)查或者励志市场繁荣发展的相关活动资讯,在第一时间电传地级以上各类媒体(含省级和国家级),累计发表327篇调研文章。
银发赤帜映霞光
2021年春日的选举大会上,61岁的曾明红再度披挂出征。当选区个私协会秘书长的他,将面对疫情冲击,他率队实施"百名党员联千企"行动,把战场上的穿插战术转化为产业链对接策略,扶助小微企业绝处逢生。
在兼任区市监系统老年体协秘书长期间,他创造性推行"五老工作法":老干部政策宣讲法、老友健康杂志方法、老战士民情关心法、老模范文明践行法、老文艺诗人歌唱法,让一百多名退休干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银色引擎"。
2023年组织“小个专”赴崇义参观学习,绘制出“党组织覆盖率"与"市场主体满意度”活动。
近几年,在各类网络媒体上发表署名作品和文章二百多篇。
韶华不负赤子心
四十六载春秋流转,曾明红的角色从"曾文书""曾会长"变为"曾秘书""曾书记",不变的是总别在衣襟的钢笔和口袋里泛黄的党员笔记。那些发表在《中国法制报》的思考、刻录在商户心间的足迹、凝聚在党建报告中的数据,共同浇筑成新时代"市监老兵"的精神丰碑。
布谷寨的新月升起来了,协会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曾明红正校对新一期《个私经济前沿观察》,电脑旁摆放着孙女画的"爷爷和党员徽章",窗外大广高速的车流载着万千市场主体的梦想奔向湾区。此刻,四十年前那位在密电室敲击键盘的年轻士兵或许未曾想到,当年谨记的"为人民服务"五字誓言,会在岁月的长河里激荡出如此澎湃的潮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