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田园
文/朱思富
当教育的笔触延伸到土地,播种的不仅是蔬菜的种子,更是人与自然、师与生相融的美好故事。
——题记
学校后墙根那块荒地,像被时光遗忘的褶皱。早春时节,细碎的塑料袋在枯草间飘荡,宛如一张张褪色的旧符,狗尾巴草在砖石缝隙里摇晃,三两只麻雀啄食枯叶,偶尔有调皮的学生翻墙时踩断枯枝,惊起一团尘土,又迅速归于沉寂。这块被人遗弃的角落,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固执地守着荒芜的岁月。
起初,我们几个老师只是在办公室闲聊,望着窗外那片杂乱的荒地,随口说了句要是能把这块地拾掇出来多好。没想到第二天,女同事卢老师竟真的买来菜种,扛来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和一把铁锹,锄头木柄上缠着几道粗麻绳,是岁月留下的加固痕迹。就这样,在暮春的一个傍晚,当最后一节下课铃响起,我们踩着夕阳的余晖,握着简陋的工具,怀着几分忐忑与期待,走进了这片被遗忘的荒地。
杂草根系扎得比想象中深,镰刀割断草叶时,带着青涩的草腥气扑鼻而来,那是沉睡许久的土地被唤醒的气息。铁锹铲下去,土块里裹着碎石子,震得虎口发麻。起初我们总被绊倒,裤脚沾满苍耳和泥点,狼狈不堪。渐渐地,砖石堆被挪到角落,板结的泥土翻出湿润的黑褐色,在暮色里泛着微光,仿佛大地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准备迎接新的生命。
我们把生菜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撒进垄沟,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像撒下星星点点的梦想。播种完的那天晚上,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细密的雨丝轻柔地洒落,像是天空给予的祝福。此后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晨光熹微中,提着塑料桶穿梭在菜畦间。
一个月后的清晨,我从楼上往下望见嫩绿的芽尖刺破土层,像是谁把春天别在了土地的衣襟上。生菜舒展着锯齿状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晨露里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娇嫩得让人不敢触碰。我走出办公室,来到菜地,蹲在菜畦边,掏出手机拍个不停。那一刻,我站在自己亲手开辟的菜园旁,看着这些破土而出的生命,内心满是感动与自豪。
随着时间推移,菜园渐渐热闹起来。课间总能看见老师和学生扒在窗户前张望,眼睛亮晶晶地数着叶片,讨论着哪棵菜长得最快。这块巴掌大的菜园,不仅种出了新鲜的蔬菜,更种出了钢筋水泥里难得的诗意与温情。风掠过菜叶的沙沙声,混着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和声,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章。
在照料菜园的日子里,我们与土地有了更深的交流。我们学会了观察天气的变化,懂得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每当遇到虫害,我们不再慌张,而是耐心地用最原始的方法驱虫。这片菜园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教会我们敬畏自然,珍惜劳动成果。
菜园,它不仅是我们忙碌工作中的一片宁静港湾,更是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在这里,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寻回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收获了耕耘的快乐。这片小小的菜园,在岁月的流转中,绽放出了最灿烂的光彩,成为了校园里最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温暖的篇章。

作者简介: 朱思富,高级教师,洪湖市政协委员,洪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德育协会优秀通讯员,荆州市优秀教师,洪湖市先进儿少工作者;曾担任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编辑,撰写过近百篇教学论文并刊登在《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荆州日报》《荆州晚报》《洪湖教育》等多个刊物和报纸上,部分作品分别获得省地市一、二、三等奖。书画作品多次获国家级优秀奖,省地市级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