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儿时的乡土岁月》
作者:李生林
暮色总在鸡啼声中悄然褪去,那时的村庄像被遗忘在时光褶皱里的暗盒。没有霓虹划破夜幕,唯有油灯在土墙上映出摇晃的光影,把一家人的剪影拉得很长,在岁月里风干成记忆的标本。
泥土夯筑的院落里,粗布衣襟沾满晨露与夕阳。补丁摞着补丁的棉袄,裹住被寒风啃噬的体温;千层底布鞋踏过田埂,把脚印种进泥泞的岁月。餐桌上,红薯的甜、野菜的涩、玉米饼的粗粝,在瓦盆粗碗里搅拌成生活的底色。
孩子们的笑声是最鲜活的风景。削木为陀螺,折竹做风筝,在晒谷场追逐着自制的玩具奔跑。他们不知何为匮乏,只盼着纸折的飞机飞得比屋檐更高,月光下的游戏比蜜糖更甜。
土路是村庄的静脉,蜿蜒在街巷之间。人们用双脚丈量土地,肩挑背扛着生活的重量。春耕时,老牛犁开板结的泥土;秋收时,镰刀割下满地金黄。汗珠坠落在田垄,长成沉甸甸的稻穗,却填不满一家人的粮仓。
夜幕降临时,全村人会为一场露天电影沸腾。白色幕布挂在两树、或是山墙之上。胶片转动的声响里,男女老少共享同一片光影。那是贫瘠岁月里最奢侈的盛宴,星光与银幕的光芒,一同照亮了人们眼中的渴望。
这些画面早已沉淀成历史的注脚。如今再回望,那些清贫却坚韧的时光,像窖藏的老酒,越陈越显醇厚。它们提醒着我们:简朴不是匮乏的代名词,而是在困境中坚守生活的尊严,在贫瘠里开出希望的花。如今的我们已生活在所谓的神仙之届里。眼望着后生们对世界的进一步的改造吧!
作者简介:
李生林,1953年生人,祖籍雄安新区,从事教育工作。1966年学习文艺,参加文艺宣传队,对京剧颇感兴趣,为弘扬京剧做出了贡献,一度被评为戏曲名人,现
任《夕阳红剧社》社长,继续为弘扬国粹贡献力量!
朗诵者:
枫叶,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专业委员,河北省朗诵协会理事。用质朴的声音传递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