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的朋友问我:见你长年在国外,经常写一些对海外的赞扬,难道国外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一面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国外是排华的,有割肾的,有电诈的,有枪击的,有歧视,总之国外就是一个危险的代名词,似乎出了国门就要提心吊胆,仿佛全世界都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这种认知,其实是一种被动灌输后的定向恐惧。
如果你是靠这些猎奇的故事和筛选信息来划分世界,那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吧。因为你确实不适合出去。外面确实有狼,但这不等于我们就必须永远待在笼子里。狼的存在,不应成为我们拒绝看世界的理由,而应成为我们练就判断力和生存力的动力。
这个世界没有天堂,我们只能尽量远离地狱。比如我在海外确实也接到过诈骗电话。但你猜那些电话是哪来的?查了号码,我发现,那些诈骗电话的源头,很多是我们村里的人。你说外面有没有人诈骗?我相信也有,但我没有遇到过。就算有,他们用英文说话,我也听不懂,也就骗不了我。反倒是我们熟悉的人,最有可能骗到我们。因为他们懂我们,说的是我们听得懂的语言,知道我们的恐惧和漏洞。
这个世界,真正能骗到我们的,往往不是外面的陌生人,而是熟人社会中的近亲、同胞、熟人、同学。所以,不要靠听来的来认知世界,更不要只相信早已被垄断的媒体如何报道。每个人首先要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真假的是非观,其次,如果条件允许,请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这个世界。
那些天天宣传外面很危险的人,他们自己和家人住在哪里?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他们生病时飞到哪里治疗?如果外面真是地狱,为什么他们不把家人带回安全的地方,而是千方百计安排在海外?
真正的世界,不应该是别人嘴里描述的样子,而应该是你自己亲自走过、亲自生活过的样子。唯有亲历,才是认知的起点。就拿我的孩子来说,他们相对而言体验过的国家更多,见识的场景更广,也因此有了更成熟的判断力。在做人生选择时,他们不会像井底之蛙只看到眼前的一口井,而是能从亲身对比中得出理性决策。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种判断,来源于经验,而不是听说。
我们常说三观很重要,但三观不是标准答案,不是别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就接受。三观,必须来自你亲身经历后的思考、比较和沉淀。我们只有在看过了真实的世界之后,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社会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投入的。
而三观的建立,是从世界观开始的。看清世界之后,我们才会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才是人生观;接着我们再问:我做每个选择的内在依据是什么?这才是价值观。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把三观直接接受成别人设定好的答案。
这也意味着:我们去一个地方,不应该只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走马观花之后就自以为“看过世界”。我们要去了解那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社会结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友善、包不包容、是否尊重弱者、是否保护底层的尊严。这些,才是文明与野蛮的真实分水岭。
所以我建议你换一种方式来划分世界:不要再用“国内和国外”来分世界,而是用“文明与野蛮”来划分。什么是文明?文明,是生命和尊严主导一切,是众生平等。一个人不会因为贫穷、弱小就失去应有的权利。他有饭吃、有书读、有病能医、有老可养。他即使没钱也能住养老院,还有政府补贴;他没钱也能看病,不看钱先治病。这里的理念是:生命高于权力,尊严不因身份而贬值。
什么是野蛮?野蛮是权力和金钱主宰一切,是弱肉强食、强者横行。在这样的地方,一切围绕权力运转,底层的生命在权贵眼里如草芥。没有背景的人,从孩子上托儿所那一刻开始就被“系统性筛选”,老师先打听你家长是谁、有没有关系、有多少钱。托儿所成了丛林训练营,孩子刚进社会就开始“比血统、看背景”。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甚至已经深度习惯了那种“强者通吃、底层沉默”的丛林法则。他们觉得这是常态,是现实,于是反而会觉得文明社会的福利制度是异类、是理想主义、不现实。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你被困在某个环境里,而是你不知道你被困着。你不仅不自知,还嘲笑那些试图逃出去的人。就像我曾经一样,小时候我隔着院子窗户看世界的笑话,觉得外面人可笑;长大后,我才发现我家门口挂了个牌子:精神病院。
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最荒诞的地方是:精神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病人,而且还在理直气壮地给别人诊断“你才是病人”。
我们处在一个被舆论操纵、被恐惧管理的时代。外面的世界并不完美,有它的问题,也有它的“狼”;但关起门来的“安全”,不等于真正的安宁。当你无法说真话、无法活出自己、无法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你也许不觉得痛苦,那只是因为你早已习惯麻木。
不要只从新闻标题里了解世界,不要只靠别人口中的世界观来决定你的去留。世界的真相,永远属于走出去的人。我们真正该追求的,不是哪国更强,而是哪里更文明,哪里更尊重生命,哪里让普通人有尊严地活着。当你开始用是否以人为本来衡量社会,而不是用是否GDP更多来判断强弱,那一刻起,你的三观才算真正觉醒了。
所以,请别再问“国外好不好”。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希望孩子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愿我们不再困于墙内认知的迷雾,愿我们都有勇气亲眼看世界,然后用脚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因为世界很大,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也绝不是你听说的样子,而是你走出去之后,用心感受过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