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植芸访谈录:
为战士而歌,为下一代而奋斗!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芜湖,正在芜湖市一中读书的吴植芸备受鼓舞,由此在幼小的心灵埋下加入解放军的种子。
吴植芸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样貌清秀,在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南部艺”)招生考试中,天资聪颖的她顺利通过考试参军并成为舞蹈学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入学后,吴植芸积极学习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专业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苦练舞蹈基本功。
作为一名跟随党走了大半生的老党员,吴植芸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感慨万分:“我的成长、经历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组织,就不会有我,我从中南部艺起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这里塑造,个人的专业技能也离不开党组织和前辈们的培养。”
眼前这位85岁老人,精神矍铄,举止娴雅,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她大半个青春都在通过舞蹈声乐在军队中鼓舞士气,为国家奉献自己的芳华;离开部队后又以辛勤园丁的角色成就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接班人;离休后依然“闲不住”,教老人学钢琴练声乐,热心社区服务。
她的人生从“中南部艺”起步吴植芸祖籍湖北,但她出生、成长于安徽省芜湖市。1949年5月,解放军渡过长江芜湖解放后,正在芜湖市一中读书的吴植芸备受鼓舞,一心想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吴植芸的叔叔正是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南部艺”)的教导主任,父亲为实现她的革命理想,举家迁回湖北。吴植芸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样貌清秀,长得又标致,天资聪颖的她顺利通过了中南部艺的考试,成为舞蹈学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入学后,吴植芸积极学习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本领,抓住一切机会苦练舞蹈基本功。“手位”“脚位”“踢腿”“下腰”“转圈”,吴植芸进步飞快,还参加话剧团到街头宣传演出。1950年,吴植芸转入音乐系,她终于如愿专修声乐。参军后的吴植芸作为一名跟随党走了大半生的老党员,吴植芸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感慨万分。她说,自己的人生是从中南部艺起步的。“
“我的成长、经历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格,都是在这里萌芽的。我的才艺、业务能力,都有赖于党和前辈们的栽培,这成为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吴植芸说道。
勤练音乐才艺,精益求精
1951年,吴植芸在中南部艺专修声乐。凭着对歌唱艺术的痴迷和执着,吴植芸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系统学习。在乐理、和声、练耳视唱、音乐欣赏等科目上孜孜以求,苦心钻研。期间,她参与排练了许多鼓舞斗志、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到部队里演出,为战士们打气鼓劲。吴植芸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钢琴。作为一名文艺女兵,她唱、跳、弹样样精通。
“每天我都比同志们早起两个小时去练钢琴,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音乐。”吴植芸坦言,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她没有给自己安排任何课外活动,也没有节假日,除了排练,其余时间全在琴房里,争分夺秒、刻苦训练,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和战士们的夸奖。
”吴植芸表演独舞1952年毕业后,吴植芸继续留在中南部艺,参与中南军区艺术学院歌舞团(现广州军区歌舞团)的组建,成为建团元老之一,此后在歌舞团排练歌剧,参加演出、任教。期间参加过许多大小歌剧的排练演出,如《幸福山》《董存瑞》《红色娘子军》《江姐》《刘胡兰》等知名歌剧。参演歌剧《红色娘子军》歌舞剧《幸福山》。
历经艰险,不改初心
参加革命工作后,吴植芸走过艰苦奋斗的岁月,与广大干部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但她的初心从未改变,永葆党员本色,一生坚定跟党走。1950年夏天,吴植芸接到任务随团去海南慰问演出。但在去往海南的途中遭遇恶劣天气,慰问团所乘坐的大型机帆船在惊涛骇浪的拍打中严重受损。“
“当时海上波浪越来越大,巨浪从空中倾泻下来,船猛烈地摇晃,人在船板上滚来滚去,大家吐得一塌糊涂。我们全身都湿透了,冷得直哆嗦。不一会只听嘭嘭几声,船桅杆断了,帆倒了,船舵也断了,船在大海上随浪颠簸。” 吴植芸回忆起当时的惊险情景,还会眉头紧锁、面色紧张。
”在这紧要关头,带队领导发出了求救信号,所幸的是很快就得到了信号弹的回应。但最大的幸运是他们的船被打到一片沙滩上搁浅了,这才暂时脱险。“如果不是沙滩,我们的船可能就漂到越南或者沉没了……”吴植芸不敢往下设想。吴植芸随部队慰问演出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在抚顺参加慰问前苏联专家团队
“在这惊险的十几个小时里,我没有恐惧,没有流泪,没有想家,因为周围有这么多老同志在护卫着我,革命大家庭温暖着我,让我深切地体会了什么是战友情、同志爱,它将融汇在我的血液里伴我一生。”
”这次险些全军覆没的惊险渡海经历,吴植芸终身难忘,在这些考验、磨炼中,她也在不断成长,对部队的热爱也越来越深,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不畏牺牲,深入一线
为了活跃前线战士们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气,吴植芸所在的中南军区艺术学院歌舞团经常去前线阵地慰问演出。1955年9月,吴植芸接到任务去越南访问演出。当时越南的敌对势力还很猖獗,局势紧张,但她们丝毫没有退缩。在一次艺术团的演出结束后途中刚好遇上狂风暴雨,又遇到敌对势力的袭击,现场陷入一片混乱,6位同志当场牺牲。而接下来就要表演的闭幕式,由于缺少6位同志,只好重新排练,错过了原定的演出时间,而此时的舞台已遭敌人埋伏,在原计划的演出时间里爆炸了,吴植芸一行人因此躲过了一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访问演出结束后,在艺术团即将离开越南归国前夕,越南接待团邀请艺术团的首长们外出参观景点,在途中遭遇敌人埋伏定时炸弹,2位首长不幸牺牲,而其中一位还是吴植芸的叔叔。在这两个多月的越南访问演出中,艺术团共牺牲了8位同志。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给吴植芸很大的触动,并坚定地说:“保家卫国,就不要畏惧流血牺牲。”自从成为一名文艺兵,她就已经做好了随时为家国牺牲一切的准备,果敢、坚毅、奉献的品格,在她的身上散发着光芒。

(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越南访问老照片)
脱下军装,教书育人
1964年6月,吴植芸脱下军装转业到广州军区八一学校任教,两年后遇文化大革命,她被下放到广州军区生产兵团,直至1972年落实政策后才回到广州。第二年便到沙西小学当老师,投身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当时师资匮乏,学校缺什么她就教什么,任劳任怨,一切听从党和学校的安排。“当时很少人愿意当老师,一个人当几个人来用,我像‘牛’一样干。”吴植芸开着玩笑说。带着满腔热忱,吴植芸在沙西小学一待就是11年,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精耕细作,尽心尽力培育好每一位祖国的接班人。凭着努力拼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吴植芸在每一年都获得“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她的付出、奉献,深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
1984年,吴植芸调到素社小学任教,1985年办理离休。吴植芸把青春奉献给了部队;来到地方又在教育事业中竭尽所能,兢兢业业。
发挥余热,为民服务
1986年,吴植芸接受教育局的安排,返聘到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现教育发展中心)担任培训老师,发挥她的专业特长,在学校任教钢琴、声乐等培训课程。期间,她作为音乐艺术家受邀到多个学校指导合唱团的排练演出,指导的节目在多次比赛中名列前茅。从此,她在音乐上的造诣,被大家所熟知。
“闲不下来”的吴植芸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积极投身丰富离退休干部的文化生活的活动中,永葆党员本色,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组建离退休干部合唱团,参加演出几十场。吴植芸多年活跃在台前幕后,有需要她就及时到,没有半点怨言。1993年,吴植芸还参加了海珠区老年大学的筹建开办工作,在钢琴班和声乐班任教多年,将毕生所学所悟传授给别人,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方面工作做出了贡献。
自入党以来,吴植芸时刻铭记党员身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热心社区志愿服务。上门宣传垃圾分类以及防控登革热、巡逻社区治安、参加文艺演出……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默默无闻地散发着光和热,不求回报。
这位85岁高龄的老党员,头发花白,和蔼可亲。在她的一生中,经历了投笔从戎、教书育人、献身公益,不平凡的人生,铸就了她坚毅果敢、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求名、不图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初心不改(文章出自广州老干局)。
吴植芸简介:193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祖籍,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湾镇东冲河村,中共党员。1949年考入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加入共产党,入伍广州军区文工团歌舞团,服役期间参加了《幸福山》《董存瑞》《红色娘子军》《江姐》《刘胡兰》等一系列红色歌舞剧的国内国际排练演出。1964年退伍,调任素社小学任教,1985年办理离休。1986年,接受教育局的安排,返聘到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现教育发展中心)担任培训老师,发挥她的专业特长,在学校任教钢琴、声乐等培训工作。
编者笺诗:
写给青春的回想
(听姑奶奶讲她过往的故事)
文/吴官戴
昨日芳华,
伴随着军旅生涯,
在那个热血的时代,
青春似花朵,
开在了最火红的地方,
军装伴舞,
生命漾歌,
多少岁月长河中的情怀,
与同拾光碎片里的记忆,
一切赋予了国家。
吴白桦(华):湖北省英山县东冲河人,职务广州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国际烈士。十三岁考入南京中学,后考入上海中法公学读高中。一九三八年八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共产党,在抗大一支队二队一班当班长。一九三九年下半年参加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一九四二年任中共山东省分局文工团导演,一九四三年秋任山东军区文工团戏剧股股长。一九四六年随部转战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四平保卫战。同年四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文艺科科长、总政宣传队长。九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团长,既是领导,又是剧作家,即当导演,又当演员。一九四八年冬,随大军进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南部队艺术学院副院长、广州军区文工团团长。
梁信(1926年3月2日—2017年1月28日),原名郭良信,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省,中国内地著名编剧、作家,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代表作包括《红色娘子军》《南海长城》等。他凭借《红色娘子军》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创作灵感来源。
梁信在海南军区文化处查阅《琼崖纵队军史》时发现“女子军特务连”的记载,并通过实地走访幸存战士,提炼出主角吴琼花的原型细节(如扯衣露伤痕的经典情节)。
电影影响力。
该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1961年上映后成为现象级作品,塑造了革命妇女的经典形象,并衍生出芭蕾舞剧等改编版本。
阎肃(1930年5月9日一2016年2月12日),原名阎志扬,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肄业于重庆大学,中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一级编剧。
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入伍。[3]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轰动,阎肃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2016年2月12日,阎肃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2016年2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阎肃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赵寰(1925年11月7日-2023年1月15日)是中国著名军旅剧作家,其创作的《董存瑞》《南海长城》等作品影响深远。他出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并投身革命,1949年参军后长期从事军事题材戏剧创作。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总政治部优秀剧本奖等。晚年仍坚持创作,2022年10月中国作协曾对其开展重阳节慰问活动。
军旅生涯与职务变动
1952年调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团创作员,1955年转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1984年担任该团团长。其创作始终贯穿军旅特色,被央视《艺海军魂》列为专题报道对象 。
代表作品与创作成就
《董存瑞》系列1952年与丁洪、董晓华合作创作电影剧本《董存瑞》,此作品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其前身歌剧版《董存瑞》曾于1952年获第四野战军文艺检阅大会戏剧类一等奖。
《南海长城》创作1963年根据真实事件创作同名话剧,讲述海岛民兵智斗美蒋特务的故事。该剧1964年由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首演后引发轰动,1965年潮剧改编版为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专场演出。
其他重要作品
1959年与梁信合作《南海战歌》,获总政治部优秀剧本奖。
1979年创作《秋收霹雳》《神州风雷》等革命历史题材话剧。
1980年代后转向社会题材,创作《马克思流亡伦敦》引发革命领袖形象塑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