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生命画最美的弧,给懂的人🍃
策划:紫气婴儿(主席)张青杰(副主席)
主持人:公主小妹(秘书长)
讨论作品
文/游金
桥很小,玩具般
人就更小了,人走在桥上
只能被知道不能被看到
桥既然古老,就知道来自河水的压力
总是随水量而不同
后人就不能模仿前人
立在桥上沉思或徘徊,皆属各人的需要
人既然很多,谁来关心具体的数量
看看河水,新的浪花溅起时
之前的漩涡已经平息
桥因为要对抗自身的腐朽与
河水的压力。它清除多余的记忆
以保持命运的轻便。我们从桥上路过时
可以看见石材或木材上的划痕,裂口
除此而外看不到别的
《种树人》🌹🌷
一一写在植树节
文/网田耕夫(山西)
今早晨练
站在白马寺山顶喊了一声
连回音都是绿的
那个种树的人不敢喊了
怕把自己喊绿
他只是埋头挖坑
用力的架势,像在挖一座山的寂寞
轻轻把一棵小树放进坑中
垫一层土,铺一层阳光
用镐头捣实
浇树的人弯腰提一桶水
吃力的样子,好像提着山腰的龙马湖
远去的背影里,隐隐
长出一片绿荫
主席团:
紫气婴儿(王雷主席):历史匆匆而过,桥很小,人更渺小。渺小的个体,有时候会自以为伟大,其实是一种幻象。人生能留下的,不过是几道伤痕而已,很多人什么也没有留下。人生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也分平淡的没有意义和精彩的没有意义,如同波澜不兴与泿花四溅,大可不必烦恼…[抱拳][抱拳]
第二首作品,至少读了十遍以上!
第一首,也读了数遍!
因在外用餐,重点讨论一下第二首:
植树节是国家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总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前往,垂身示范!挖铲浇水,谆谆教诲…
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看到杰作,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网田耕夫老师,种植了一棵绿色的诗树,添补了空白!无论从选题、立意、哲理、细节、陌生化技巧,都可谓炉火纯青!
唯一需要探讨的是,个别AI评价极高,指出尾句,似存习惯性滑笔…
[抱拳][抱拳][抱拳][啤酒][啤酒][玫瑰][玫瑰]
简介:
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关于游金老师的《桥》,在他的笔下,桥 成为了代表着永恒的力量的图腾,它默默地站在那里,承受着河水的压力和自身的腐朽,但人们看到的只是石材或木材上的划痕、裂口,这所以长久地屹立不倒,是因为能够它能随时清除多余的记忆。这个“多余的记忆”引人深思,我的理解就是 生命之外的东西或身外之物,如果身体上压着太多这样的东西,就会被压倒。这首诗通过桥的隐喻,给走过桥上的人以人生的启迪,名为写桥,实为写人生,人应该怎样生活。该诗结构、逻辑上有点散,不够凝。但思想性上,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富有哲思,引人深思。总体上,不失为一首佳作!
从以上两首诗得到的收获是:一首好的诗作,一定首先要干高度重视立意,而不是过度注重技艺,两者必须统一。“意”为先,“艺”为“意”服务。
网田耕夫老师的诗作中的种树人,不仅是种一棵树,他是在种下一个生命、一个希望,心中充满了大爱,你看他 轻轻把一棵小树放进坑中/垫一层土,铺一层阳光 。 吃力的样子,好像提着山腰的龙马湖。最后一句,是对未来的希望。种树人身上体现出的大爱,是因为网田更夫老师心中有爱,他将心中的爱投射在种树人身上,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也说明,一首诗,意为先,只有立意高、正,才能真正感动人心。在诗的技法方面,该诗语言朴质,运用了白描、通感的技法,但没有花哨的修饰,让人没有感到刻意为之,但这朴质的语言确具备了强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说明作者已经达到技法运用自如的境界。总体评价,该诗在“意”和“艺”已达到完美的统一,确为一流的诗作!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之家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长空飞雪(王红民副主席): 《种树人》老师以植树节为契机,用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生命力的植树图景。诗歌开篇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诗人晨练时于白马寺山顶的一嗓呼喊,“连回音都是绿的”,巧妙地以通感手法将盎然春意具象化,瞬间营造出蓬勃的自然氛围,为后文叙事奠定清新而充满希望的基调。
种树人的形象刻画细腻且深刻。“不敢喊了/怕把自己喊绿”,这一充满奇思妙想的表达,既暗喻种树人将自身深深融入绿色事业,与自然共生共息,又侧面烘托出其低调务实的品格。
整首诗以小见大,通过对种树人、浇树人日常劳作场景的描绘,歌颂了平凡劳动者为绿化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也传递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初读《桥》,便被诗中强烈的时空张力所震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桥这一常见意象转化为承载哲学思考的容器。当“桥很小,玩具般/人就更小了”的文字映入眼帘,仿佛瞬间被抽离出惯常的认知维度,意识到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人类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桥上“只能被知道不能被看到”,恰似现代社会中个体命运的缩影——我们身处人群,却常常在集体叙事中失去独特的个体光芒。
最触动我的,是诗中对桥身“划痕,裂口”的描写。这些看似普通的痕迹,实则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是桥存在过、抗争过的铁证。它们无需言语,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让我不禁思考:在匆匆而过的人生里,我们留下的又是什么?
楚郢闲人(余波副主席):《种树人》写的生动有趣,作者以植树劳动为载体,蕴含丰富内涵与深刻寓意。诗中通过“回音是绿的”“把自己喊绿”等意象,展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共生,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种树人“埋头挖坑”“用力挖山的寂寞”等动作,礼赞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凸显劳动赋予荒芜以生机的价值。从“放进坑中”到“长出绿荫”的过程,隐喻生命成长的周期,传递希望需耐心培育的哲理。种树人“不敢喊”的谦卑姿态,更是对个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倡导以沉静劳动对抗虚无,在创造中实现生命意义 。
简历:王红民,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 20 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 诗人。《青年诗人》第 38 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神州诗歌报诗人之家委员会副主席。神州诗歌报散文主编。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洋县作协会员。电子章回小说 《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汉江》《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等。
余波:《种树人》写的生动有趣,作者以植树劳动为载体,蕴含丰富内涵与深刻寓意。诗中通过“回音是绿的”“把自己喊绿”等意象,展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共生,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种树人“埋头挖坑”“用力挖山的寂寞”等动作,礼赞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凸显劳动赋予荒芜以生机的价值。从“放进坑中”到“长出绿荫”的过程,隐喻生命成长的周期,传递希望需耐心培育的哲理。种树人“不敢喊”的谦卑姿态,更是对个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倡导以沉静劳动对抗虚无,在创造中实现生命意义 。
作者简介:余波,字砚舟,号楚郢闲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资深媒体人、文旅资产管理专家、高级人力资源师、高级新媒体运营师。《神州诗歌报》会员委员会副主席、陕西文同文化社特约顾问、法中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湖北"荆州礼物"品牌联盟主席、《楚郢闲话》新媒体创始人。深耕新闻、文旅产业领域二十余年,历任主流媒体记者、主编、文旅企业主要负责人。发表深度报道、文化评论、文化史料、散文、诗歌等作品逾百万字。文章散见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及全国多个数字媒体平台。学术上致力于荆楚文化研究,策划运营多项文化遗产活化项目,以新媒体传播赋能城市发展。
公主小妹(秘书长):《桥》是游金的一首诗,它用简洁文字勾勒桥与人和岁月的关联。诗里桥“很小,玩具般” ,人在桥上更显渺小,走着走着就 “只能被知道不能被看到”,带着点人在时光里的寂寥感。桥古老,经历不同水量压力,没法被后人模仿着走同样的沉思徘徊路,就像每个人面对生活难题,解法难复制。河水浪花新起、旧涡平息,桥对抗腐朽和压力,清理记忆保持轻便,可路过时能看到的划痕裂口,又藏着它默默扛过的沧桑,这桥啊,就像生活里沉默的见证者,驮着人的足迹,也驮着岁月重量,读着能让人想到自己在人生这座 “桥” 上的走过的痕迹,挺有嚼头 。
耕夫老师这首《种树人》把植树节里种树场景写得有意思。早晨在山顶喊,回音都带绿意,一下把植树的生机氛围烘出来。种树人 “不敢喊”,怕被绿浸染,有点俏皮,又衬出他对绿意的敬畏。“挖一座山的寂寞” ,把挖坑这动作升华,山本寂寞,种树是填寂寞、造生机。放树苗时铺阳光、捣实,透着认真虔诚。浇树提水像提湖水,背影里长出绿荫,虚实结合,让种树的付出和未来的希望都有了画面,短短几句,把种树人的憨、倔、对绿色的盼,全装进去,读着能看到那个埋头干活、默默造绿的身影,也感受到植树节里最本真的生机与希望 。
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唐宋风韵诗社主编,神州诗社编辑。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
百炼成钢:我觉得《桥》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揭示物质与时间的永恒博弈。
诗人通过"玩具般"的桥与渺小人类的对比,构建了一个物质主导的宇宙秩序:桥作为沉默的观察者与承受者,以其"知晓河水压力"的物性智慧,反衬人类行为的短暂与无意义。
桥对抗腐朽的过程,实则是物质在时间中自我提纯的过程——那些"清除的多余记忆",恰是对人类历史叙事的无情消解。最终,石材裂痕作为唯一可被感知的真实。
其实,不过是在说物质真理的胜利:在桥与河水的永恒角力中,人类不过是划过表面的、不被记录的偶然风痕。
不得不说,我太喜欢《种树人》这首诗的语言以及构思了!
诗人以凝练的语言,让诗里的每个意象都有了生命力。
"绿色的回音"这般通感魔术,将声波染成叶绿素,而"挖一座山的寂寞"则把沉重的劳作转化为存在主义的禅意。他笔下的阳光是可铺展的绸缎,水桶里晃动着整座湖泊的蓝,最惊艳的是"怕把自己喊绿"——这带着草木气息的心理特写,让生态意识如树汁般渗入人的毛细血管。当铁镐捣实土层的节奏与心跳共振,那些沾着露水的动词(垫/铺/提)便长出不一样般的深意,最终在背影里蔓延的绿荫,既是劳动的勋章,又是语言自己长成的森林。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琳琳: 《桥》以意象“玩具”为切入口,人与桥比,实在太渺小了。全文分为三个段落,首尾呼应,当中桥与水层层铺垫,这里桥是媒介,是时间的一种暗藏的隐喻。人站在不用的角度,纬度的空间和思考的空间都不同。就像卞之琳的《断章》,充满哲思又耐人回味。
《种树人》是网田耕夫的力作。用晨练开头,普通人会写风将树吹绿了,但诗人笔锋一转:“山顶喊一声,连回音都是绿的”,即刻画面感和音频感爆棚,整首。小诗带亮了。诗人没有再铺垫,而是又一转折:“种树人不敢喊了,怕把自己喊绿”。运用娴熟的技巧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山是寂寞的,也是有记忆的。一棵树,需要垫一层土,需要铺一层阳光。在这里,植树已经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感,是与大自然的完全的融合。全诗极具张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简历:高琳,笔名琳琳,上海人,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拈花一笑:《桥》是一首很有哲理的短诗。以桥来隐喻人,以河水压力隐喻所遇见的困难或境遇。开篇用”桥很小”点题,人们可以看见桥展示的划痕、裂口,却看不到桥的坚守。小诗虽然欠诗技,却令人深思。
《种树人》这首诗的作者很有功底,看似白描的手法,其实每一句都有诗技在里面。好像一幅工笔画,让读者自己去读种树人的默默耕耘,默默付出,那种伟大的爱。
阎志红,笔名:拈花一笑,河南许昌人。作品发表于《神州诗歌报》《山东诗歌》《宁古塔作家杂志》等纸刊。以及《文学翩翩诗社》《西部青葙》《中爱诗刊》《纯度文学》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诗观:随笔记录感悟,烟火人间自渡。
心雨:游金的《桥》以桥为喻,展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岁月的交织。桥“玩具般小”衬出人的渺小,古老的桥承载河水压力与岁月变迁,人在桥上的沉思、路过,对应着个体生命在时间洪流里的短暂与桥对抗腐朽、清除记忆的“命运轻便”,借桥的痕迹,隐现生命与时光的厚重哲思 。
《种树人》借植树节书写,以晨练喊出“绿”的回音起笔,勾勒山林生机。种树人“怕把自己喊绿”的细腻心理,挖坑、栽树、浇水的动作,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默默耕耘,背影“长出绿荫”,让植树的坚守与希望具象,尽显平凡中的诗意担当 。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美美鱼: 网田耕夫老师的《种树人》以植树节为切口,实则剖开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命题。当“白马寺山顶的喊声”让回音都浸透绿意时,诗人已用通感的魔法将听觉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质感——这抹“绿”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万物呼吸的韵律。种树人“不敢喊”的细节堪称神来之笔,他并非畏惧回声,而是敬畏自身与自然的同频共振,怕这声呐喊让自己也化作一株扎根大地的植物,在“垫土”与“铺阳光”的仪式中完成生命的皈依。
结尾“提着山腰的龙马湖”的夸张修辞,将物理重量升华为精神重量。水桶与湖泊的体量悬殊,恰如个体劳作与生态伟业的辩证关系——种树人看似在搬运有限的水源,实则在浇灌无限的希望。而“背影里长出绿荫”的超现实画面,让时间在诗行中发生折叠:当下的佝偻身影与未来的葱茏树林在此刻重叠,完成了从“个体劳作”到“永恒生长”的诗意跃迁。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将环保主题从口号式呐喊转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当种树人的汗水渗入泥土,当镐头与土地的碰撞声化作自然的心跳,诗歌便超越了植树节的应景之作,成为一首献给大地的赞美诗。诗人以白描之笔勾勒生存图景,却在细节处植入哲思的锋芒,让“种树”这一日常行为升华为人类与自然签订的永恒契约——在“垫土”与“提水”的重复动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劳动者的身影,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对绿色未来的虔诚守望。
作者简介【黄慧慧】女,陕西洋县人。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偶有文章见网络平台。现从事美术教育事业。
曹远国:《桥》是一首以小见大、富有哲思的短诗,其核心优势在于意象的凝练与主题的普世性;不足则在于情感表达的隐晦性、意象单一性及部分逻辑的跳跃性。若能在保持克制风格的同时,适当增加感官细节或情感暗示,或细化关键过渡的逻辑,诗的感染力与清晰度会进一步提升。
《种树人》是一首优秀的生态主题诗歌,以鲜活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传递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劳动的礼赞;若能在意象的可读性、情感的浓度及场景的层次上稍作调整,或可成为更具传播力与共鸣感的佳作。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于秀娟: 如果把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成一首精美的诗不容易,偏偏耕夫老师做到了,耕夫老师是驾驭文字的高手,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富有独创性,新鲜有质感,让人耳目一新。质朴的语言却直击人们的心灵,平常的文字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完美地诠释了诗的无限魅力!
作者简介:于秀娟,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中学语文教师。发表诗歌散文15万余字。散文《浓浓桑椹情,甜甜椹果香》荣获山东省写作学会2024年优秀成果奖。在2024年“竹庐文艺奖”中荣获“优秀作家”。在第五届“金声杯”全国诗歌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苏山有鹿: 耕夫老师佳作《种树人》以“绿”为诗眼,巧妙完成了自然与劳动的相互转化。开篇“站在白马寺山顶喊了一声/连回音都是绿的”,这瞬间让声音化为色彩,回音仿佛染透了山野的生机。而种树人“怕把自己喊绿”的幽默推拒,实则是以退为进——他情愿以沉默的劳作,让生命在土壤中扎根。
全诗写实细节中蕴藏神性。“挖一座山的寂寞”一语,将枯燥重复的挖坑动作升华为与山川的精神对话;“提着山腰的龙马湖”的夸张,使浇水的平凡姿态有了背负自然的史诗感。最终,那“远去的背影里”生长出的“一片绿荫”,既是劳动的显形,更是生命对时间静默而坚韧的应答。
种树人埋首于土,却让绿意弥漫于声、镐、水与背影之间。这绿的回响,正是生命向永恒递出的回音。一首好诗值得反复品鉴、学习。
作者简介:苏山有鹿,神州四室编辑。有若干诗作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世界诗歌文学》《神州诗刊》等网刋、纸刋。曾获得诗赛多奖项。
范僧:一首《种树人》引发的思考
网田老师把《种树人》写活了!
1.立意新颖。植树节是全民运动,通过种树人的各种活动,反映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2.陌生化技巧。“回音都是绿的…怕把自己喊绿…挖一座山的寂寞…铺一层阳光…提着龙子湖…长出一片绿荫”等。
3.意象运用。“回音是绿的…把自己喊绿”。
4.隐喻语言。“放进坑中,长出绿荫”。隐喻所有的生命都将轮回,给人以希望的耐心哲思。
此诗无论思想性、语言性、结构性、情感性、创新性…都堪称优秀作品。诗虽小,却小中见大,难能可见,让人思考、回味……
作者简介】范海彬。笔名:范僧。河北邯郸人,现定居浙江嘉兴。65年生人,大专学历。喜欢诗歌30多年。曾在全国多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歌100余首。曾获全国“新星杯”“野草杯”“九头鸟”“中国诗人诗萃”“邯郸文学”等原创诗歌一等奖。多篇诗歌散见网络平台《中国爱情诗刊》《作家文学社》《民间好诗1》《诗之光》《墨染千秋》《西河风韵》《泗洲爱生活》《唯美爱情诗刊》《乳燕文学天地》《白孔雀诗刊》《潮涌诗刊》《风华诗刊》《枫叶诗刊》等。师从叶文福先生。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
流点玄念: 《桥》就更有意思了,从“桥”这个小小的载体入手,写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裂痕,游戏人间不过如此,在历史的长流中,个人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但是那些浪花那些漩涡那些压力是真真切切拍打在每个人的身上的,随波逐流也好,逆流而上也罢,终将成为历史,成为石材或木板上镌刻的裂痕,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众生,站在生命的角度看待生活,似乎是桥上的旁观者,给桥上的人拍照,给桥拍照,拍出了浩浩荡荡人群的集相,又像每个人的个相。
《种树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看似写种树的过程,实则透露着无限的希望与力量,一代一代的传承,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人心,我更愿意把它称作一首“红诗”,里面只有奉献没有怨言,耐看耐读[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简历:流点玄念:实名:刘璇,笔名:铜豌豆,商洛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微旬刊《大文坊》诗歌坊主编,汉中洋县《文同文化》编辑部点评老师。《大文坊》2023年度文学奖获得者,2023年荣获“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中二等奖,2024年荣获全囯第七届“玉兰杯”原创文学网络电视大赛“十大文学成就奖”第三名和“专家评审奖”金奖,2025年荣获“通兴杯”全国散文大赛三奖,数次获得远阳文学社等全民诗歌运动同题大赛优秀奖,有百余作品散见报刊,在媒体平台刊发。
李天友:拜读完网田耕夫老师的《种树人》,我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生机的植树现场,感受着绿色的希望与生命的力量。
诗歌开篇极具画面感,“今早晨练,站在白马寺山顶喊了一声,连回音都是绿的”,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种树人“不敢喊了,怕把自己喊绿”,幽默又生动地表现出他对绿色的敬畏与融入自然的渴望。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种树的过程,“垫一层土,铺一层阳光”,将种树赋予了诗意和温暖。浇树的人吃力提水的样子,仿佛提着整个希望,而那远去的背影里长出的绿荫,更是象征着种树人的付出终将换来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种树人的默默奉献,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他们用双手种下的不仅仅是树苗,更是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与责任。
赞《种树》
晨登古寺唤春浓,植树人勤意万重。
铲破山寂埋绿梦,镐敲土厚蕴葱茏。
提来湖水滋新木,铺就阳光护幼松。
背影成荫情致远,千秋翠色映苍穹。
作者简介李天友,1978年参军,1991年转业到地方房产系统工作至退休。喜爱新闻报道、诗歌散文等,在部队和地方曾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后勤杂志》《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湖北日报》《战士报》等报社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共有5000多篇、首、幅被各大媒体刊用;并有一百多篇新闻、通讯、图片、诗歌散文获奖。多家协会会员和十多家报刊及公众号平台特邀撰稿人。
文酌: 诗人以诗意笔触勾勒出生态建设者的动人图景。一声"绿的回音",是自然与人类的深情呼应,而种树人的敛声屏息,则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化作无声却炽热的守护。"挖一座山的寂寞",既是对劳动艰辛的具象化呈现,更是将孤独升华为希望的火种,在荒芜中点燃新生。
垫土铺阳的温柔动作,提水时仿若托起整个湖泊的吃力身影,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告白。这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与交融。背影中长出的绿荫,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将当下的付出与未来的希望瞬间联结,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赞歌。整首诗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为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温暖而深刻的力量,好诗佳作,值得品鉴!
作者简介: 文酌 ,原名李永霞。热爱文学,业余爱好者。诗歌多发表于文学网刊,并偶有作品获奖。现任美篇小说平台的管理员,中国诗歌报现代诗和散文诗七室的副主编和三室的编辑,天涯诗韵社主编,诗观:用诗歌谱写尽善尽美的人生。
宁静: 刚刚看了《桥》,很喜欢这首,寓意和语言都张力实足,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理解,各位老师的评析也非常精彩,学习了。在苍茫宇宙中,任何存在都是渺小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是桥永恒,还是人类永恒,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问题,人造了桥,还是桥造了人,这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问题,人比桥小,桥比人永恒,桥作为精神的象征确实如此,作为人的遗留物,我们是该记住人,还是桥。历史总是在流动中留下什么,过滤掉什么。
作者简介:木子青,本名李静,河北承德人,喜欢读写。愿以我眼观世界,愿以我笔写我心。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余波
副主席:王红民
秘书长: 公主小妹
秘书长:陈晓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余波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