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记陕西冶金医院血管外科王玉德主任
作者: 顾必龙
在医学的浩瀚星河中,总有医者如璀璨星辰,以仁心仁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陕西冶金医院血管外科的王玉德主任,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王玉德,主任医师,原北京301医院血管病组组长 血管外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曾任广州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科主任兼业务院长。
王主任虽已愈华甲之年,他依然怀着满腔热忱,在血管外科领域深耕不辍,用行动诠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从医多年,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在行医、医技、医德、医学研究等多个维度持续精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医者传奇。
一、行医之路,步步生华
晨光微露,城市尚未苏醒,陕西冶金医院的走廊寂静无声。每天7点不到,王玉德主任就已端坐在办公室内,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十几年从未间断。当常人还在梦乡时,他便开启了忙碌充实的一天。他会迅速浏览最新医学文献,从国际顶尖期刊到国内前沿成果,不放过任何对临床治疗有帮助的信息,阅读时详细记录关键内容与思考,为诊疗积累知识。阅读完毕,他会反复推敲当天手术方案,每一笔标注都凝聚着对手术精准的追求。随后,他手持记号笔,稳健地走向病房,为手术患者仔细划线定位,专注神情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
暮色四合,当住院部时钟指向17:30,同事们陆续下班,王玉德主任却仍身披白大褂穿梭于病房之间。他仔细查看新入院患者情况,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并认真记录细节。住院部10楼的患者常说:“每天最早见到的是王教授,最晚离开的还是王教授。”寒来暑往,这样早出晚归的日子,早已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他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周末和节假日也依旧坚守岗位。他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无论何时,只要患者有需求,都会第一时间回复解答,哪怕深夜被惊醒也会立刻为患者排忧解难。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让他在患者心中树立起极高威望,赢得无数信赖与感激。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帮助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刻在他心中,他用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在行医路上留下闪光足迹。
二、医技精湛,手术精准
手术台上的王玉德主任,是不知疲倦的“战士”。尤其是夏天,连台手术是家常便饭,长时间站立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他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考验,但他从未懈怠。一天完成五六台甚至七八台手术并不罕见,有时刚下手术台又有紧急会诊,他总是毫不犹豫再次投入工作。凭借精湛医术和顽强毅力,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
为使手术更精准高效,王玉德主任反复研究操作细节,多角度模拟手术过程,利用先进医学模拟设备进行无数次演练,不断优化方案。面对复杂血管疾病手术,他会提前组织科室团队讨论,综合各方意见制定科学策略。他还积极关注国际最新手术技术,及时引进应用于临床。例如新型血管介入手术技术出现时,他深入研究其原理和要点,通过学术会议和专家交流快速掌握精髓,并成功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疗效 。
74岁的XⅩⅩ老人因“双下肢橡皮样水肿2年伴双下肢溃疡半年”就诊。2年前老人双下肢出现橡皮样水肿,行走困难,在其他医院治疗无果,还导致膝关节僵硬。半年前小腿外侧皮肤溃烂且面积扩大、疼痛加剧。来院时,老人双小腿膝关节以下皮肤呈橡皮样水肿,质地坚硬,左右小腿外侧分别有12x6cm、15x8cm的溃疡面,左侧足背还有2x1cm的溃疡面,双下肢远端感觉迟钝,皮温略低,足背部及趾部皮肤紫褐色,有数个绿豆大小凸起,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王玉德主任立即制定详细治疗方案,多次进行溃疡清创和局部换药,住院23天里时刻关注病情,根据伤口愈合调整措施,最终老人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时紧紧握住王主任的手,激动地称遇到他是最大的幸运。
40岁的ⅩXⅩ女士,有3年高血压和3个月糖尿病病史。10余天前左下肢远端发凉疼痛,起初未重视,10天后左小腿下端、左足疼痛且皮肤青紫,活动后加重,还伴有左足远端发麻,严重影响行走。入院检查显示左足第四趾溃烂,左足远端感觉迟钝,皮温低,趾甲增厚,皮肤发紫、弹性差,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双侧下肢深浅静脉超声提示左侧股浅动脉中段及以下分支动脉闭塞、左侧股总动脉管腔狭窄等问题。王玉德主任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住院期间为其进行8次左下肢股动脉药物注射术,经过18天精心治疗,该女士出院时左下肢皮肤转红润,皮温恢复正常,疼痛明显缓解。
此外,在治疗大面积老烂腿、橡皮腿伴大面积溃疡等疑难病症时,他也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制定个性化方案,均使患者康复,其医技在业内广受认可,众多患者慕名而来。
三、医德高尚,医风严谨
在血管外科,王玉德主任的医者仁心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位患者。从患者入院起,他便全身心投入诊疗,详细询问病史、倾听诉求,根据个体差异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他深知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只有充分了解病情和身体状况,才能制定最合适的方案。
与患者沟通时,王玉德主任态度和蔼、语气温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的恐惧与疑虑。他明白患者患病时身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不仅关注身体康复,也注重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他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休息日也常有患者来找他。那些辗转多家医院、身心俱疲的外地患者,在他这里都能得到悉心照料。他不仅亲自安排检查、制定计划,还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帮忙联系慈善机构争取救助,对不理解治疗方案的家属耐心沟通直至其明白,用爱心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科室管理上,王玉德主任展现出高尚医德和严谨医风。他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德修养,常组织会议强调医者责任担当,要求大家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患者尊严和权利。在他的带领下,血管外科形成良好医疗氛围,医护人员团结协作。他关注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推动科室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改善科室环境卫生和服务设施,为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使血管外科赢得广泛赞誉,成为医院重点科室。
四、深化研究,方向显明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王玉德主任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患者带来更优质前沿的治疗。他的办公桌上堆满最新医学期刊和专业书籍,手机里收藏着海量治疗方案和文献资料,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上下班路上、休息时都会阅读文献。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与同行交流,了解医学最新成果和趋势。
在科室讨论会上,王玉德主任总能凭借敏锐洞察力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带领团队优化治疗方案。他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科研,勇于探索未知。在他的带动下,血管外科科研氛围浓厚,成员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为加速患者康复,他深入钻研术后护理和康复方案,组织团队开展血管疾病术后康复研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数据分析,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王玉德主任还积极传播健康知识,他深知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短视频平台,他用“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等通俗比喻讲解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其创作的《三招自测静脉曲张》系列科普视频播放量突破120万次,提高了大众健康意识。他还常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健康讲座普及防治知识,他说:“让更多人远离疾病困扰,是比手术更重要的事。”
在学科建设方面,王玉德主任提前布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不断引入新技术、新项目,提升科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他注重人才培养,为科室成员提供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在他的带领下,血管外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科室。
从医多年,王玉德主任始终坚守临床一线,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如同一匹老骥,虽不再年轻,却怀揣远大志向,在医学道路上奋力前行。他身上的闪光点,汇聚成璀璨光芒,照亮患者康复之路,也激励着身边人不断前进。
王玉德 主任医师/教授 原北京301医院血管病组组长 血管外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第1届功能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微创技术学术峰会组委委员,广州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科主任兼业务院长。对周围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研究。任多届国内微创技术学术峰会组委委员,多项手术技术获省级科研进步奖。省级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论文8篇。
研究方向与专长:
对周围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研究,擅长周围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溃疡、老烂腿、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病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
【作者简介】